www.一区二区三区_娇妻在厨房被朋友挺进_美国黑人一级毛片免费看的_在线看黄色小说

聯盟園長 權威發布 聯盟速遞 月工作重點 大型活動 教研活動 教學主任 后勤主任 下載中心 yojo大家庭 標準平臺
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教育教學 ? 幼兒園“小學化”,怎么治?
幼兒園“小學化”,怎么治?
時間:2018-12-03   來源:Yojo幼兒園聯盟   作者:王方   點擊:

2018年7月,教育部印發《關于開展幼兒園“小學化”專項治理工作的通知》,針對一些幼兒園違背幼兒身心發展規律和認知特點,提前教授小學內容、強化知識技能訓練的“小學化”傾向提出了以下幾項治理任務:1.嚴禁教授小學課程內容。2.糾正“小學化”教育方式。3.整治“小學化”教育環境。4.解決教師資質能力不合格問題。5.小學堅持零起點教學。并按照四個階段進行全面部署,總體整改工作將于2019年4月底完成。
從1987、1991年分別下發《學前班試點工作指導意見》《關于改進和加強學前班管理的意見》,到2012年發布歷時6年制定的《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多年來,針對去除幼兒教育“小學化”傾向的政策一直在不斷調整,在幼教領域,“小學化”是老生常談,為什么落地不易?
1“幼升小”競爭
2018年春天,一篇《幼升小的牛娃怕不是愛因斯坦轉世》的文章在網上被廣泛轉發評議,文中爆出的“牛娃簡歷”令人難以置信:3個月開口說話,18個月熟背《弟子規》、12場全國數學競賽全部獲獎……這些簡歷背后,是上海某小學在8000人中通過三輪考試僅錄取60人給父母們帶來的極強焦慮感。“幼升小”儼然成了孩子們“童年時的高考”,不僅存在于優質教學資源密集的北上廣,更深入到區區只有幾所小學的邊陲鄉鎮,只要有“最好的小學”,一定會有最“用心”的家長,最“盡心”的幼兒園和最“刻苦”的孩子。
無疑,一個優質小學意味著雄厚的師資+活動多+平臺好+……乃至一群素質更高的保衛與清潔人員。其中的學生,更可能在“小升初”時入讀名校,繼而踏入一流大學。縱使學校總數在不斷增長,但明星學校仍讓家長們趨之若鶩,動輒數萬乃至數十萬一平米的“學區房”,讓大部分家長無能為力。優質民辦學校的出現是一線生機,然而當民辦學校也開始以各種指標篩選生源時,孩子們還能玩著上幼兒園嗎?
繼電視劇《小別離》探討完中考焦慮后,原著作者又推出新書,探討“幼升小”“小升初”的困境,書封上寫道:“比搶跑還關鍵的,是搶跑道,否則你跑哪兒去了都不知道。”一語中的。即使“電腦派位”“多校劃片”“租售并舉”等政策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然而“治標不治本”。對不可預見的未來,中國父母有種極其強烈的不安全感,買學區房、砸錢找中介、托關系、以錢擇校……父母們殫精竭慮的背后,正反映著從小學到高中教育資源的失衡。“現在不讓孩子上好學校,孩子以后恨死你。”“一步錯,步步錯,你輸得起嗎?”
2“小學化”的幼兒園VS“理想幼兒園”
何謂幼兒園“小學化”?有學者認為大致包括:1.在教育內容上重視智力教育,而輕視德、體、美、勞的生活學習體驗。2.在教育方法上,著重于知識的灌輸式傳授,而沒能調動起幼兒的自主學習能力。3.在教學評價上,著重關注教學成果(如兒童的識字量、比賽獲獎情況等),而對學習過程忽視。4.在行為舉止上,用小學生的行為規范對低齡兒童進行嚴格要求(如不準發出聲音、不準哭鬧)等。
幼兒活潑好動、充滿童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很容易在強調順從和紀律的統一活動中被抑制,這對幼兒通過充分運用各種感官和整個身體來認知外部世界、建構自我,會造成相當大的阻礙。
幼兒教育之所以區別于小學教育,一定有其本質的不同。“幼兒園教育的任務并不是完成知識和技能上的特定目標,而是促進幼兒的精神成長。”1837年,現代學前教育的鼻祖福祿貝爾首次提出“幼兒園(Kindergarten)”概念,以區別于各種幼兒學校。他顛覆了那種看護式、小學式的幼兒學校,將人的權利、自由、個性等觀念引入其中,將“幼兒園”辦成了強調游戲精神,“發展幼兒活動本能”的大花園。
用東方人的話來說,近似于臺灣曾國俊先生所提倡的“如保赤子”的教育。對幼兒,具體怎么個“保”法?比如,將美術、水墨、音樂、陶土、舞蹈、戲劇……帶入日常活動與游戲中,透過孩子的親身體驗和互動參與,發展其感官和身體運動的基本能力以及情緒的感受,進而將其內化為幼兒主動探索的學習動力以及穩定的人格發展,為孩子的未來發掘出最大的潛力。
寫了《愛彌兒》這部教育名著的盧梭也持類似看法:“教育就是幫助孩子回歸真正自主的本性”“讓他跑,讓他玩,每天跌一百次,他可以更快地爬起來,從自由中得到的益處可以補償許多的小傷。”幼兒園階段,還要鍛煉兒童學會忍受伴隨自由玩耍和探索帶來的痛苦,因為人生中必然還會有更大痛苦等在后面。總體來說,兒童的自由極其有限,所以,我們應該保障他們充分享有這個年齡該有的自由。
但是,說要保障兒童游戲和玩耍的自由,絕對不是要放任兒童無所不為,尤其是,不要滿足他們超出自身能力的需求,不要培養出一個貪得無厭的小暴君,得不到自己想要的東西就大發脾氣。
如盧梭所說,很多痛苦之所以產生,正在于愿望與能力的不對等。對一個成人來說,獲得幸福的關鍵,不在于單純地減少欲望,也不在于拼命地增強能力,而在于使能力和需求兩者之間得到平衡。這種心性和習慣的養成,從兒童就要開始養成。兒童期的一大教育原則,就是讓兒童的能力與愿望相匹配。
所以在幼兒園,要順應小孩的特點,先從感覺、實物和能直接派上用場的技藝出發,充分激發他們“當前的興趣”,而不是過度發展小孩與眼前的需要沒有直接關系的“將來有用的能力”。孩子越是活在淳樸自然的當下,能力和欲望的差別越小,也就越自由。真正自由的人,只想他能夠得到的東西,只做他喜歡做的事情。
這意味著,從幼兒園起,教育者就要分清,到底哪些是孩子真正需要的,哪些是父母或孩子出于幻想、焦慮或攀比而想得到的。前者是自然的,后者是人為的。對那些兒童需要,但他又無法暫時靠自己獲得的東西,大人可以提供幫助,但不要讓他覺得是在使喚人。
這不僅是一種經驗的觀察,也得到了腦科學的驗證。臺灣腦科學專家洪蘭教授總結過幼兒游戲的三個好處——想象力的發揮、人際關系的學習以及領袖魅力的培養。為什么會有這些好處呢?在孩子進行游戲和運動時,大腦會產生神經滋養因子(BDNF),它能幫助大腦發育得更好,會玩的孩子EQ更高。愛因斯坦的腦容量并不大,相比于腦容量的大小,通過身體運動、充分游戲帶來的腦神經的連接越豐富,人的未來發展的潛力越大。如今早已是一個非常需要終身學習的社會,理想的幼兒園,不是早早地追求知識的積累,而是從幼兒的身體、頭腦發展出發,從生物學的層面,為孩子們奠定一生發展的基礎。
幼兒的這種自由與發展,從時間序列上也是有規律可循的。另一位世界級的教育家蒙特梭利則觀察到,每個孩子都有一顆能自主吸收的心靈,能利用自己的“敏感期”進行主動學習。在不同年齡段的孩子,由于各器官發育的差異,學習不同的技能或行為模式時會打開不同的“時間窗口”,在正確的時間窗口給孩子安排恰當的學習,才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比如,3-4歲的幼兒在語言上會進入飛速發展期,喜歡聽故事,唱兒歌;5-6歲,具體的運算能力才開始發展,個體小肌肉開始發育,這時可以簡單地進行算術、繪畫的有意識培育,因此過早地教孩子用硬筆寫字,也是不對的。幼兒還有秩序敏感期,不同感官的敏感期,書寫敏感期,閱讀敏感期等等。
所以,幼兒園絕不應該是將幼兒關在教室進行統一管理的“幼稚監獄”,也不能按照同一時間序列進行聽說讀寫的提前訓練,那種不能關注到每個孩子敏感期的班級管理方式,正是很多幼兒哭鬧著說“不要去幼兒園、幼兒園不好玩”的原因。
這些現代幼兒教育理論和實踐,中國教育主管部門是很清楚的。早在2001年,教育部印發的《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就提出:“幼兒園教育應尊重幼兒的人格和權利,尊重幼兒身心發展的規律和學習特點,以游戲為基本活動,保教并重,關注個別差異,促進每個幼兒富有個性的發展。”
很多先進的教育體系都已經做了大量實踐,蒙特梭利、瑞吉歐、華德福教育、道禾教育等。但是,在實踐中,能讓孩子“天還沒亮就想來,天黑了還不想走”的幼兒園又有多少?怎么才能讓幼兒園真正避免小學化的“誘惑”呢?
3“去小學化”的具體建議
在教室里,教師在很大程度上是說了能算數的“國王”。一個好的教師,可以用自己的專業技能,減弱包括家長在內的外部不必要的干擾和焦慮。幼兒園的園長和老師也是如此。最直接的方法,還是提升幼兒園園長和教師的“專業力”,使自己所負責的幼兒,能在合適的場景中自由玩耍和游戲,養成好的生活習慣,抓住各自的敏感期為一生的發展奠基。
目前來看,我國幼師的學歷普遍為大專,部分為中專,本科占比率極低。根據教育部公布的數據統計,2016年全國幼兒園在園兒童4413.86萬人,按照國家規定的1∶9的比例計算,保教人口數缺口高達196.17萬人。從質量上看,2016年高中級以下學歷的幼兒教師占到了22.45%,將近1/4的幼兒教師沒有受過高等教育。在某些農村地區,民辦幼兒園的教師甚至是當地沒有接受任何培訓的農村婦女。人手不足加上專業知識欠缺,一些幼兒園不得不向幼兒提前灌輸小學的課程知識,導致幼兒在剛入園就喪失了學習興趣。
雖然幼兒教育的缺口相當大,但幼兒教師待遇低,社會保障不足、社會地位較低仍是相當普遍的狀態,半數從事幼教事業的本科畢業生,仍會選擇轉行。
不妨對比一下基礎教育享譽全球的芬蘭。1995年起,其幼兒教師就全部達到了本科及以上學歷,班小人少,幼兒劃分為0-3歲小組和3-5歲小組,前者為1∶4(每班12人,一位幼兒教師,兩個護士),后者為1∶8(每班21人,兩個幼兒教師,一個護士)。高質量的學前教育專業不僅僅要求教師學會“十八般武藝”(彈琴、舞蹈、做手工……),而且要有對兒童心理學和教育學的深刻認知。
幼兒時期對一生的學習成長的影響是奠基性的。除了家人,幼兒教師是孩子們在幼年時期認知世界的一個最重要窗口。社會普遍認識到這一點,幼師這個職業才有尊嚴感的提高。這是一個社會教育意識的進化問題,政府、媒體、教育的研究者們首先在這一點上應該更有作為。不夸張地說,對人的發展來說,幼師甚至比大學教師的重要性還要大。
第二件事就是要考慮怎么提供給幼師更好的福利待遇,提升其職業幸福感,吸引更多高素質的人才進入學前教育專業。
現在,政府對幼兒園的硬件設施有不少要求,但對軟件,對幼師的關注卻比較少,如何在源頭保證師資質量?這不僅是一個設置準入門檻的問題。美國“全美幼兒教育協會”制定過幼兒教師職業核心標準,對于幼兒教師在專業掌控的各方面都提出了具體的要求,但更重要的,是要采取激勵性政策,針對教師做好持續性的在職培訓。新加坡在2002年就提出政府主動承擔教師在職培訓課程費用的70%,美國、日本等國家也很早就建立起幼兒教師進修和晉級加薪相聯系的制度。只有解決了幼兒教師的“后顧之憂”,促使其不斷提升專業水平,學習更多好方法,才能使幼兒教師成為避開“小學化”陷阱的最堅固防線。
第二個問題,是遏制學前班、幼小銜接班等培訓機構刻意制造的焦慮感。幼兒園不“小學化”了,幼小銜接等培訓機構會不會接上?2016年,一篇《北京的無奈:海淀區拼娃是怎么拼的?》引起熱議,作者五歲女兒每周要上十三節課外輔導課程,每年的費用高達20萬。在這樣的利潤刺激下,為了爭奪市場,各式學前補習班應運而生,很多機構,一是迎合家長們開發兒童智力,期盼孩子早慧的心理,利用各種新鮮噱頭搞無差別的“超前教育”,一是通過“恐嚇”家長小學一年級的知識對“零起點”的孩子來說難以消化,會造成孩子排名靠后、自信心受挫等問題,制造“起跑線恐慌”。
教育部門直接取締幼小銜接機構是一個辦法,但只要需求存在,這類機構換個名目就會滋長。更根本的,是通過專家講座、媒體等各種方式真正啟蒙家長,讓家長理解究竟什么樣的幼兒教育才有益小孩成長,不要讓自己的焦慮毀了孩子。
比如,對“不能輸在起跑線上”的這個深入人心的說法,就要持續地辨析。早早地為孩子做“搶跑沖刺”的準備,不顧孩子天賦和敏感期,語文、奧數、鋼琴等一個也不落下,就會贏在起跑線嗎?
據2017年12月發布的《中國中小學生寫作業壓力報告》顯示,75.9%的中國家長和孩子因為寫作業發生過激烈矛盾,如此煞費苦心的付出,如果換來的只是親子關系的受損,并非父母們想要的結果。
想培養孩子沒錯,哪個家長不希望孩子有出息?關鍵是要真正理解兒童,理解教育。如果說真的有贏在起跑線一說,家長不斷提高自身素質,倒會成為孩子最好的起跑線。比如,家長建立在清明理智之上的定力,不為一兩次失利或孩子某一領域比不上鄰居家的孩子而否定自己的小孩,認識到孩子立足社會需要多元能力,善于發現孩子的優長,鼓勵孩子內生的興趣和動力,對考試和分數保持一種平衡的心態等。家長對幼兒教育“小學化”的弊端有了真切認知,自然就能從根本上減少“小學化”幼兒園和培訓機構的需求。
但如果小學真的不能“零起點”教學,又不能因材施教,家長不能不焦慮。所以,教育部門還要有效干預小學“高標準、高要求”招生傾向。2018年上海兩會期間,有提案提出“與其讓家長盲目為孩子進行各種補充,不如由市教委牽頭,制定面談的內容指導框架,各民辦學校的面談內容須與其辦學特色相結合,內容不得超出指定范圍,提前將面談內容框架告知家長,從而減輕焦慮。”優化招生流程、制定科學的面談方案、保證招生信息的公開透明,不要千校一面,鼓勵辦有特色的小學,都能幫助孩子們有一個快樂的童年。
目前高考還是指揮棒。除了從幼兒園和小學入手,還要繼續從整個國民教育體系上進行改革。教育仍然避免不了優質資源的競爭,繼續做大優質高等教育資源,能讓基礎教育緩解壓力,普及優質基礎教育資源,家長和孩子的腳步會更加從容。甚至,教育問題的答案也在教育之外,一個更加公平的社會,一個更有安全感的生活環境,都能減少家長們在教育上因為焦慮帶來的過度扭曲,讓更多的孩子,能有一個自由快樂的童年,更好地發展自己的天賦
標準平臺 點擊進入 產品中心 點擊進入 學習平臺 點擊進入 代理專區 點擊進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