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幼兒語言教育中體現教學內容的有序性
時間:2018-09-05
來源:Yojo幼兒園聯盟
作者:王方
點擊:次
近年來,國外幼兒教育的許多新理念,如瑞吉歐的“方案教學”、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皮亞杰和布魯納的建構主義、蒙臺梭利的教育理論等教育思想傳播到我國,對我國的幼兒教育實踐產生了非常大的影響。如目前談到幼兒園教學的時候,人們首先想到的可能就是“主題”;談到如何選擇教學內容時,一些教師也常會說:“我們主要開展主題活動,整合了園內外的有益教育資源,選擇的內容非常豐富,致力于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
新《綱要》明確提出,教學內容應在幼兒經驗范圍內提供有組織的主題或概念,“充分考慮幼兒的學習特點和認識規律”,“貼近幼兒的生活來選擇幼兒感興趣的事物和問題”。即主題要依據幼兒的興趣、經驗、生活來安排和延伸,把學習的內容還原為幼兒的生活,與幼兒的生活經驗建立聯系,把幼兒的興趣轉化為學習活動,整合成相互關聯的活動環節。幼兒的興趣是非常廣泛的,各自的生活也有所不同,如何把握幼兒的這一現實情況和教學內容有序性之間的關系,就給教師開展語言教育活動帶來了挑戰。從有關幼兒教育實踐看,有的教師沒有一定的計劃與目標,有的是即興發揮,有的是年年照搬,不注入新的內容、新的方法,不能利用幼兒教育研究的新成果,體現不出教學內容的有序性;還有的教師片面追求整合課程或主題活動的形式,而把各種不相關的或者并不適合于同一年齡段的內容放在一起,以致忽略了主題教育的“靈魂”——將各種學習內容有機整合,讓幼兒獲得較為完整的學習經驗,也背離了教學內容的有序性。
教學內容無序,缺乏內在的邏輯性,對幼兒語言能力的發展是極為不利的。首先,既然語言教育活動的內容缺乏內在的邏輯順序,那么拼湊在一個主題下的各個分活動之間的聯系也并不緊密,從而給幼兒的學習體驗就不完整。在這樣的主題活動或者說課程下,我們認為幼兒不可能保持持久的興趣,主題活動的目標也就不能得以真正實現,那么幼兒的語言能力也不會獲得應有的發展。其次,根據新《綱要》在語言領域教育的內容方面提出的要求,以及幼兒本身的發展和語言能力的發展規律,幼兒在語言學習的過程中,教師所提供的學習內容、組織的教育活動如果不具有一定的邏輯順序,不能夠針對一定年齡段幼兒語言發展的特點,就不能有效地促進幼兒語言能力如發音能力、獨立講述能力、早期閱讀能力等更好地向下一階段發展。不考慮幼兒需要和興趣的活動,不是真正有價值、有意義的教育活動,這樣的活動對幼兒的認知、語言能力以及社會性情感等方面的整合發展是不利的。
既然幼兒語言教育內容存在著“無序”現狀,它對幼兒各方面發展帶來了不利影響,那么,作為幼兒教師,就必須重視教學內容的選擇,以確保語言教育中體現教學內容的有序性。這主要表現在幼兒語言教育內容的選擇、安排應以幼兒需要為核心,從情感出發,創造一個自由寬松的語言交往環境,支持、鼓勵、吸引幼兒與教師、同伴或其他人交談,使幼兒體驗語言交流的樂趣,學習運用適當的、禮貌的語言交往;鼓勵幼兒大膽、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嘗試說明、描述簡單的事物或過程,發展語言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引導幼兒接觸優秀的文學作品,感受語言的豐富和優美,并通過多種活動幫助幼兒加深對作品的體驗和理解等。具體而言,教師應從以下幾個方面科學、合理地安排語言教育教學內容:
一、按照幼兒的年齡特征循序漸進
在幼兒園期間,幼兒在語言知識、社會知識、科技知識等各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發展,但是不同年齡班的幼兒發展水平是不同的。有鑒于此,教師在安排語言教育內容時就應該循序漸進,如講述的憑借物、談話的主題、文學作品的閱讀等對不同年齡班的幼兒要有所區別,在語音、詞匯、語法和語用方面的要求也應該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提出有層級的要求,在難度等方面應該逐步加深而表現出不同年齡班應有的差異。比如,對于小班幼兒,完全可以將幼兒的學習內容還原到日常生活中,選擇“我的家”、“過生日”、“天氣預報”、“交通規則”、“家用電器”等作為活動主題。這類語言教育活動內容的信息量較大,會促進幼兒語言表達、運用的量大大增加,而且它對促進思維的加工、概括有著明顯的作用。而對于大班幼兒,則可以進一步擴大活動主題的范圍。如“環保標志”、“每日新聞”、“抗洪救災”、“有趣的書”、“玩具展覽”等語言活動,涉及幼兒的日常生活、社會信息、科技信息等,大班幼兒在日常生活中可能經常會看到、聽到這類信息,有一定的熟悉感。同時作為語言教育活動內容,它們對幼兒來說也有一定的挑戰性,在此基礎上開展活動既發展了幼兒的語言運用能力,又可以促進其關心社會生活,走進社會生活,理解社會生活,從而身心得到全面和諧的發展。
二、體現幼兒原有生活經驗的內在聯系
幼兒的語言學習是不斷獲得語言經驗的過程,也就是幼兒園、家庭、社會不斷為幼兒提供各種新的語言經驗的過程。如何使語言教育活動提供的語言經驗能夠為幼兒所獲得,成為幼兒自身語言經驗體系的一部分?這就要往選擇活動內容時,考慮幼兒原有的語言經驗體系。即每一類活動內容都要具有內在聯系的經驗組成,使幼兒每一次獲得的語言經驗都能成為其以后語言學習的基礎。
新《綱要》指出,幼兒園應“綜合利用各種教育資源,共同為幼兒的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幼兒語言的發展與其情感、經驗、思維、社會交往能力等其他方面的發展密切相關,因此,幼兒自身的生活經驗及其周邊環境中的各種教育資源,同樣應成為幼兒語言教育的重要內容。所以,在語言教育過程中,應當重視幼兒原有的經驗基礎(包括幼兒的日常生活經驗和認知經驗),提供適合其水平的新經驗內容,讓幼兒在與新的信息材料的交互作用中增長語言能力。也就是說,教師在組織教學內容時要注重幼兒生活經驗之間的內在聯系,考慮到幼兒的生活經驗積累、認知能力發展情況以及過去知識的掌握情況等,聯系幼兒的生活實際,選擇符合幼兒需要的內容,注重趣味性、新穎性,從而提高幼兒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效果。
三、根據語言教育目標有序地安排教學內容
幼兒語言學習是他們的語言、認知和社會的知識與能力共同作用的結果,因此語言教育內容就是向幼兒提供各種語言信息和非語言信息。幼兒語言教育目標是確定幼兒語言教育內容的主要依據。新《綱要》明確規定,幼兒語言教育的目標是:“樂意與人交談,講話禮貌;注意傾聽對方講話,能理解日常用語;能清楚地說出自己想說的事;喜歡聽故事、看圖書;能聽懂和會說普通話。”因此,教師在組織和開展語言教育活動時,所安排的教學內容一定要有助于循序漸進地實現不同類型語言教育活動的目標,注重全面地對幼兒進行傾聽、表述、欣賞文學作品和早期閱讀這四種語言能力的培養。同時,還必須將培養幼兒語言能力滲透到各領域的活動中。例如,在開展文學作品欣賞活動時,教師組織活動時,一方面要注重文學作品本身的特點,另一方面要注重對幼兒個性發展的影響,如故事中主人公的語言習慣——驕橫無禮還是溫文爾雅、作品的價值觀如何等。只有這樣,幼兒語言教育活動才不只是教語言知識,而是和其他領域相互滲透,實現教育的多重價值。
語言教育活動是實現語言教育目標的有效途徑,是組織和傳遞語言教育內容的實施環節,也是落實語言教育任務的具體手段。教師應立足于幼兒的長效發展,著眼于提高幼兒語言素質和各方面能力的發展,有序安排教學內容,使幼兒個性得到積極的、生動活潑的發展,幼兒語言潛能得到積極的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