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幼兒園五大領域的集體教學活動中,社會領域的集體教學活動無疑是個難點。為什么社會課難上,我想主要困難表現在兩個方面:
一是在活動設計方面,目標難以確立,活動形式、內容和材料難以選擇,不能凸顯社會教育的核心價值;
二是在活動組織方面,對環節的實施過程難以走出“言語說教”的困境。
這兩大困難造成教師在設計和組織社會集體教學活動時思路不清,導致社會集體教學活動效果削弱,不能很好地達到促進幼兒社會性發展的目標。下面我結合有關課例,和大家探討老師在社會教學活動的設計和組織中應該注意的問題,希望能帶給老師們一點幫助。
幼兒園社會教學的特性
1、綜合:《社會》是一個綜合的學習領域。社會學習往往融合在各種學習活動中,并滲透于幼兒一日生活的各個環節。對“綜合”的理解:
①五大領域的綜合。例如《上小學了》與繪本語言活動的綜合,《我愛爸爸》與繪本語言活動、美術活動的綜合,《我是小司機》與《新龜兔賽跑》語言故事的綜合。
②日常生活與集體教學的綜合。(幼兒園社會教育的基本途徑是日復一日的日常生活,我們只有把社會性教育目標放在日常生活中,借助于日常生活的不斷重復的特點,才能日積月累地形成和鞏固幼兒社會認知、情感及行為。那么,幼兒園還要不要開展集體性的社會教學活動呢?我想是當然的。我國幼兒園現有的班級規模狀況看來,集體教學還是一種非常重要的方式,社會領域集體教學不可避免。)
2、潛移默化:社會學習具有潛移默化的特點,尤其是社會態度和社會情感的學習,往往不是教師直接“教”的結果。幼兒主要是通過在實際生活和活動中積累有關的經驗和體驗而學習的,所以社會性教育更應貼近幼兒的生活。
幼兒園社會教學目標的確立
幼兒社會教育是指以發展幼兒的社會性為目標,以增進幼兒的社會認知、激發幼兒的社會情感、引導幼兒的社會行為為主要內容的教育。
目標三緯度:社會認知、社會情感、社會行為(有機統一、有機結合)
例如,大班社會活動《上小學了》的活動目標
1、激發幼兒向往小學生活的積極情感。(社會情感)
2、了解小學生活,知道小學生活與幼兒園生活的不同。(社會認知)
3、初步掌握小學生生活方式,并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社會行為)
中班社會活動《我愛爸爸》的活動目標
(社會情感)感受爸爸的愛,激發愛爸爸的情感。
(社會認知)了解爸爸工作的辛苦。
(社會行為)嘗試用自己的方式大膽向爸爸表達愛。
幼兒園社會教學內容的選擇
符合幼兒生活經驗是選材的基礎
選材時不僅以社會領域課程目標、社會的發展和幼兒的發展為依據,更注重傾向于幼兒的生活經驗,認識到幼兒生活經驗是課程內容的重要來源和選擇依據。大量事實表明,與幼兒現實生活聯系越緊密的內容越容易引起幼兒的興趣, 并容易為幼兒所理解和掌握。幼兒所擁有的生活經驗非常有限, 主要涉及家庭、幼兒園及常見社會機構的生活經驗,因此,
社會教育內容的選擇應以幼兒已有的經驗為基礎和依據,并以各種可感知的方式呈現以擴展幼兒的經驗, 使教育內容真正被幼兒所理解、接受并內化為自己的知識, 繼而產生特定的情感和行為。例如:小班社會活動《我是小司機》對酒駕內容的取舍;例如:關愛聾啞人的社會活動《無聲的愛》,因為班級、幼兒園、甚至孩子們的周圍沒有聾啞人,教師往往采用看課件的方式展示聾啞人的困難,但當教師提問“你們想怎樣幫助他們”時, 幼兒面對這個遠離自己生活的群體, 很難理解教師的問題。當教師期望幼兒回答得再具體些,在教師的不斷啟發和追問下, 幼兒的回答是“幫助他們、關心他們、愛他們”。我們一起來分析這個教學活動是否符合幼兒生活經驗。聾啞人作為社會的特殊群體,他們的生活與幼兒的生活相去甚遠,就幼兒自身的生活經驗而言,他們幾乎沒有與聾啞人親密接觸的機會, 缺乏相關經驗。倡導一個弱勢群體去關心另一個弱勢群體其實是成人對幼兒不切實際的要求。成人一廂情愿地賦予幼兒過高的道德期望,而忽視了幼兒本身發展的特點和成長的需要。我認為以聾啞人為切入點教幼兒學會關愛,學會關心,是一個不符合幼兒生活經驗的選材,對于這樣一個幼兒沒有相關經驗的主題來說,教師即便是用盡了心思,拼命地引導他們去學習,也不會取得令人滿意的教學效果。所以在社會教學中,幼兒前期情感、知識、經驗的儲備非常重要,離開了社會現實,離開了幼兒熟悉的社會生活,遠離了幼兒已有的經驗,那么這一課程也就失去了它存在的根基。
幼兒園社會教學方法的選擇(四大方法)
一、情感陶冶教學法
課例:《我愛爸爸》孫老師情感激發、情緒追憶、情感換位和實際行動四個環節。
“能干的爸爸”進行情感激發。
“愛我的爸爸”進行情緒追憶。喚醒孩子在過去生活經歷中親身感受到的最強烈的情緒體驗,引起他們對情緒體驗產生的情境、原因和事件的聯想與共鳴。
“辛苦的爸爸”實現情感換位。當ppt出現風雪中指揮交通的警察爸爸、揮汗如雨辛勤工作的工人爸爸,教師通過讓孩子們分析和討論,讓幼兒轉換角色去體驗爸爸工作的辛苦,使孩子們的情緒、情感、角色轉換能力得到新的發展。
“我愛爸爸”是孩子用實際行動表達對爸爸的愛。教師根據活動前的預想提供了一個讓孩子抒發感情、作出積極行為的情境:畫禮物,讓孩子愛爸爸的體驗付諸自身的實際行動,“我愛爸爸”的情感在討論、繪畫、唱歌等形式中走向高潮,得到升華。
概念梳理:情感陶冶教學法,是通過創設情境,啟發幼兒聯想,誘發新的情緒體驗,使幼兒與現實中、情境表演中或作品中的人物心心相映、情情相通,在心靈深處產生強烈的共鳴并作出反應,從而使幼兒在遇到類似的真實情境時,更容易產生移情,作出親社會行為的一種教學方法。
二、角色扮演教學法
課例:大班《小記者》。事先排練“記者采訪”的情景表演,活動一開始,幼兒觀看情景表演,直觀地初步了解記者職業及采訪的基本過程,懂得與人交往時要主動并采用禮貌用語,如“你好”,“請問”……然后,教師圍繞表演內容提出問題,引導幼兒結合生活經驗討論怎樣做好一名記者。交流后,教師以“假如你是一名記者,你想采訪哪方面的新聞”引發幼兒學習當小記者的興趣,激發幼兒樂意向別人了解自己所關心的社會新聞的情感,再請個別幼兒學做小記者進行采訪。師生通過評議,使幼兒進一步明確如何當好小記者。讓全體幼兒分組扮演小記者及各種社會角色進行采訪活動,這使全班幼兒都有實踐機會,提高了幼兒與人交往的能力,實現了活動目標。最后,全體幼兒扮演小記者,對現場聽課老師進行采訪,再次鍛煉了幼兒當小記者的能力,使幼兒獲得的知識得到鞏固。
概念梳理:角色扮演教學法,是幫助幼兒了解人際關系及不同角色身份,學習以適當的行為方式進行溝通,從而掌握互助、合作等友好交往技能,發展語言交流能力和想像力,使幼兒實踐和嘗試自己解決社交問題的辦法。
三、實際練習教學法
課例:中班《我是小主人》。首先,活動一開始,教師就創設了“今天班級有小朋友過生日,請小班弟弟、妹妹來我班做客”的情境,激起幼兒討論“如何當好小主人”的興趣,然后,教師將幼兒交流的意見進行小結,使幼兒明確當好小主人的行為要求:當小班弟弟、妹妹來做客時,我們要當好小主人,可以先作自我介紹,說說自己的名字、班級,再帶領客人參觀我們的教室,和他們一起游戲。接著,教師組織幼兒開展“大帶小”活動,在輕松的音樂聲中,“小主人”帶“小客人”一起進行生日聚會活動,身體力行照顧小客人,幼兒的情緒達到了高潮,體驗到了做小主人的自豪感,順利實現了教育目標。該活動讓幼兒“在做中學”,大部分時間幼兒親自參與實踐練習,豐富了幼兒的直接經驗,使幼兒掌握了當好小主人的一些行為要求,有助于良好行為的養成。
概念梳理:實際練習教學法,是讓幼兒在“做中學”,培養幼兒良好的生活習慣及交往能力,幫助幼兒內化道德規范、行為準則的教學方法。
四、藝術感染教學法
課例:《上小學了》。它是通過文學藝術作品:繪本《蚯蚓上學》,使幼兒理解和掌握寓于藝術作品中的關于“上小學”的社會知識和行為要求的一個集體教學活動,可以說這個社會教學活動是一個在欣賞、討論、感染文學藝術作品的過程中,孩子們通過聯想、深化,達到豐富社會知識、強化社會行為的一個典型課例。這一活動的精彩,首先在于,何老師精心選擇了一個非常合適的文學作品《蚯蚓上學》,它是幼兒感興趣的、健康的、有啟迪性的、非常切合幼小銜接主題的文學作品;第二,在文學作品的運用過程中,何老師始終緊扣社會目標,把握社會領域的核心價值。社會教育活動中讓幼兒欣賞文學藝術作品,最最主要的目的不是為了發展孩子的語言能力,而是為了使孩子明理、激情,進而導行。因此,在欣賞藝術作品過程中,教師提問的指向性應該非常明確,直接指向我們設定的社會目標:“洋洋今天第一天上小學,你們看他的心情怎樣?”“下課了,應該先干什么,再干什么?”“日課表是干什么用的?小學里有哪些課?”圍繞教學要求提出這些問題,讓孩子圍繞問題進行討論,從而明白蘊藏在作品中的道理,激發孩子良好的情感并影響其以后的行為。討論時,教師充分尊重幼兒,鼓勵他們暢所欲言,提出不同看法,最后一個問題:“關于小學的事情,你還有什么要問老師的嗎?”充分發揮了孩子的主動性。第三、跨出文學作品,拓寬活動內容。何教師除了對原來的繪本頁面進行了篩選,還根據目標的需要增加了一些內容:鈴聲、日課表、入隊儀式、成績單等,適當地拓寬了活動內容,引導孩子在作品中原有的知識的基礎上,從內容、形式、范圍多角度進行認識、理解,達到開闊視野、發展思維、豐富知識、增強能力的目的。
概念梳理:藝術感染教學法,是通過詩歌、故事、散文等文學藝術作品,使幼兒理解和掌握寓于藝術作品中的社會知識和行為要求,從而豐富幼兒的社會知識,發展幼兒社會性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