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一区二区三区_娇妻在厨房被朋友挺进_美国黑人一级毛片免费看的_在线看黄色小说

大型活動方案

如何協助孩子渡過分離焦慮?

時間:2019-07-24   來源:紅纓教育   作者:客戶中心   點擊:

   人的一生有很多次分離。第一次重大的分離是出生,第二次重大的分離是孩子上幼兒園。在孩子上幼兒園的時候都會有分離焦慮。這個時期不管對大人還是孩子都是很難熬的一段時期。

  我家孩子到了上幼兒園的年齡。上學前一個多月,孩子天天盼望著上學,每天早上起來說:“媽媽,我要去上學,我什么時候才能去上學呀?我都長大了!”為了協助孩子“順利”入園,我用預防性我信息跟她講解上學是怎么一回事,會發生什么。她一副羨慕的樣子,雖然表達了一點點舍不得媽媽,但依然迫不及待。我暗自慶幸,這娃估計上學時沒什么問題。我腦補著孩子每天開心上學的情景。可當娃真正開始上學的時候,該哭還是哭,該鬧還是鬧。

  孩子自從上幼兒園開始,每天早上一睜眼就哭:“我不要去幼兒園。”

  拗不過媽媽,就絕食(不吃早飯),就不修邊幅(不穿衣服,不洗臉刷牙,不梳頭)。

  好不容易出門了,要一路抱著才行。一邊走一邊和她唱兒歌做游戲,就為哄她開心。

  孩子剛剛平復的情緒,從看到幼兒園大門起,又開始哭鬧,一邊哭一邊說:“我不要去上學!”

  老師想要接過娃,娃大哭,抱著媽媽的大腿,怎么都不撒手!

  媽媽看著孩子可憐的樣子,心都揪到一起啦,要不不去了?聽說不上幼兒園也可以的……

  老師暗示媽媽離開,媽媽狠狠心,咬咬牙,轉身走了。可是聽著身后孩子那驚天地泣鬼神的哭聲,真想回頭看她一眼,抱著她回家呀!

  離開孩子的一整天都魂不守舍,不停地腦補孩子在學校的情況,越腦補越不放心,真希望老師來個實時播報啊!

  幸好我知道這一切都很正常。孩子入園時的分離焦慮是他人生成長的必經階段。可即使知道,我一樣會有擔憂和不舍,這是作為媽媽的正常反應。正因為在修習接納力,我知道我的情緒是我的,我的心情屬于我,我需要自己消化這個情緒。

  面對孩子的哭泣,可能很多父母都想盡一切辦法哄著孩子:你去幼兒園,媽媽給你買糖吃……;騙著孩子:媽媽不走,媽媽跟你一起在學校……;威脅著孩子:不去幼兒園,就不能看動畫片……我選擇共情孩子:“寶寶不想上學,寶寶舍不得跟媽媽分開,媽媽抱抱。媽媽也舍不得寶寶。寶寶在幼兒園會想媽媽,媽媽也會想你……”當我共情到孩子,看到孩子的情緒的時候,她就不哭了。

  有時候雖然孩子一邊哭著說不要去,可是卻一邊走到門口準備穿鞋去學校。到了學校,媽媽離開后,孩子很快就不哭了。在學校也適應得很好:在家不睡午覺的她,在學校很快就適應了午睡。每天我唯一做的就是共情。不管孩子如何哭鬧,我都溫和地看著她,共情她,然后依然送她去學校。

  如今,我家孩子經過三個月的努力,已經完全適應了幼兒園的生活,生活規律也恢復到沒上學時候的“早睡早起”。每天早上都很開心地去上學。偶爾有所反復,但是反復也很正常啊。

  看到孩子這么快地適應了學校生活,我真正地理解了:媽媽的溫和而堅定傳遞給孩子的是信任和安全感。媽媽堅定地轉身離開,傳遞給孩子的是“媽媽相信你有能力在幼兒園好好地度過一天。”媽媽的共情,對孩子情緒的接納,傳遞的是“你的哭,你的鬧,都很好,媽媽都愛。”

  孩子有權利表達她的不滿、她的害怕、她的不舍。她也有權利決定她需要哭多久才夠。孩子連續哭兩三天、一個星期,可能家長們都還能保持溫和。可是如果孩子哭一個月呢?是否還能堅持溫和、沒有評判呢?會不會開始比較“人家孩子早就不哭了,我家孩子怎么還哭呢?”“這孩子怎么回事,看來以后學習成問題……”這些評價對孩子的分離焦慮完全沒有幫助,反而會增長自己焦慮的情緒。

  協助孩子度過他人生中的第二次重大分離,需要爸媽們做到的就是耐心、溫和、堅定。幾個月如一日地用同樣的態度對待孩子,給孩子建立安全感,讓孩子對她自己有信心,并且放心地離開父母。

  一些小貼士分享給大家,希望能協助大家減緩即將到來的分離焦慮期。

  1. 預防性我信息:提前一個月和孩子溝通上學的事情,帶孩子去幼兒園看看,讓她了解之后的生活學習環境。并且如實地告知她上學是怎么一回事,包括媽媽會不在她身邊。告訴她遇到困難或者需要幫助可以找老師。

  2. 可以編一個上學的故事作為每天的睡前故事,通過故事來告訴孩子上學是怎么回事。堅決反對嚇唬孩子。也不能夸大學校的好,而是要真實的反應學校里的狀況。

  3. 和孩子一起準備上學用的小書包,學校要穿的衣服,睡覺用的小被子,如果孩子堅持要帶自己平時用的小被子,允許她這樣做,并且和學校溝通。

  4. 做好心理準備,孩子可能會哭鬧,也會反反復復,做到共情孩子,溫和而堅定地送孩子上學。

  5. 肯定孩子的情緒,拒絕嘲笑、挖苦、說教孩子。

  6.按時接孩子放學,讓孩子放學的時候第一眼就能看到家長。如果父母無法接送孩子,則需要提前和孩子溝通,讓孩子知道。

  7. 每天放學回家和孩子一起玩,讓孩子緊張的情緒得以放松,蓄滿孩子的愛之杯。

  8.孩子必定要經歷一些不如意才會長大,父母相信孩子可以習得這樣的能力。

推薦內容Recommended content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