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9-07-10 來源:紅纓教育 作者:客戶中心 點擊:次
作者:梁梅芳
在獨生子女已為人父母的當下,家庭教育也出現了各種各樣的問題,過分寵愛孩子的現象屢見不鮮。什么樣的愛才是孩子需要的,才是對孩子健康成長有益的呢?下面從一個發生在我們幼兒園的故事來分析,希望能對家長有所幫助。
一天上午,我接到班里一位老師的電話,說班上的小煊又在大叫,嚴重擾亂秩序,讓她無法組織活動。我趕緊放下手頭的工作,去班級了解情況。原來,班級正在組織集體活動,當老師講解或和其他小朋友對話時,小煊就會發出尖叫,讓活動無法繼續開展。
這位小煊小朋友,我曾經接觸過。當時是因為小班剛入園時他亂扔鞋子、撕圖書、爬桌子,老師無法招架,找我來“求助”。當天我和小煊爸爸進行了交流,建議他們將孩子從爺爺奶奶那里接回來自己帶,多和孩子交流,引導和規范孩子的行為。
帶班老師告訴我,因為我的介入引起了小煊父母的重視,他們將小煊接到自己身邊。那段時間小煊有了明顯的改變,特別是小班下學期在遵守規則、與同伴相處方面有了明顯的進步,老師也經常將孩子的進步反饋給家長。
到了中班下學期,小煊爸爸媽媽感覺孩子進步挺大,老師也沒有再反映小煊的不良表現,就又讓孩子回到爺爺奶奶身邊。但爺爺奶奶并沒有改變教育方法,仍一味遷就、溺愛小煊。
現在,孩子出現的問題不斷增多,今天終于又到了嚴重影響集體活動的程度。
聽完老師的表述,我靜靜地在一邊觀察,情況確實如老師所說。鑒于這種情況,放學時我和小煊媽媽進行了交流。
小煊媽媽說,小煊從小和爺爺奶奶生活在一起,他們非常寵愛這個漂亮可愛而又聰明的孫子,所以只要小煊提出什么要求都給予滿足。不僅如此,即使孩子有明顯不對的地方,也會幫他找理由。媽媽舉了個例子,有一次小煊在奶奶去陽臺晾衣服的時候故意伸出腳,差點將奶奶絆倒,可是奶奶沒有說一句批評孫子的話,反而緊張地說,萬一奶奶踩著你了可怎么辦呀?可見奶奶疼愛之心已經讓她看不到孫子身上的問題。另一件事情也讓小煊媽媽頭疼,就是只要小煊和爺爺在一起,電視可以隨便看,想吃什么就立刻去買。
“無條件的愛”的后果
我和小煊媽媽分析了這樣的家庭教育環境給孩子造成的不良影響。
1.行為無邊界
小煊養成了想做什么就做什么的習慣。孩子從出生開始接觸周圍的人,通過觀察成人的態度、表情來判斷自己的行為。如果家長對孩子始終是贊許、認可,他就不知道哪些事情是不能做的,也就不能約束自己的行為。這樣,孩子來到幼兒園,用在家庭中的生活和行為方式來對待集體中的老師和同伴,必然會引起各種問題。
2.找不到歸屬感
當自己的行為方式不被老師和同伴認可時,孩子不能判斷出是因為自己的某種行為所致,而會模糊地認為是對他本人的不接納,從而不能通過修正自己的行為來獲得大家的認可。這種自我否定的情緒,讓孩子在集體中缺少安全感和自信心,最終會影響認同感和歸屬感的形成。
當孩子不能建立安全感和歸屬感時,會感覺自己被排斥在集體之外,為了獲得關注、獲得朋友,又會用各種特殊的行為來引起他人的注意,獲得大家的關注,這就形成一種不良行為的循環。
3.影響是非觀的形成
父母和爺爺奶奶對小煊不同的要求,甚至相互矛盾的教育環境,會讓孩子無所適從,弄不清哪個是對的、哪個是錯的,不能形成正確的是非觀。沒有是非觀,在行為上就會表現為行動無章法,忽“好”忽“壞”。
給家長的建議
1.統一要求,行為有規范
家園之間、家庭內部成員之間要統一對孩子行為習慣的要求,形成教育的一致性。
祖輩和父母之間的價值觀可以不一樣,但對孩子具體行為的要求一定要一致。如可以引導小煊把高興和不高興的事情同老師、父母或同伴說一說;有話慢慢說,想好了再說,不亂發脾氣;在幼兒園活動時能與同伴分工合作,遇到困難能一起克服;與同伴發生沖突時能協商解決。幫助小煊克服遇到問題就扔東西、發脾氣的習慣,學習用恰當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情緒,與他人進行交流溝通,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
2.科學評價,培養良好品質
對小煊的行為進行有針對性、建設性的語言評價引導。不用“聰明”“漂亮”等詞語評價,因為“漂亮”是父母給的,不是他通過努力得來的,不宜夸獎;夸“聰明”會讓孩子時刻想證明自己是聰明的,從而害怕失敗和不完美。這在小煊身上尤為明顯,如因為自己還沒學習某個舞蹈動作,干脆就不表演。
家長要多用鼓勵的語言進行評價,促進孩子良好學習品質的養成;用能修正其行為的語言進行評價,促進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如:“剛才你看書的時候是一張一張翻的,眼睛一直看著書,這就是專心看書的樣子喲!”“媽媽喜歡你耐心做手工的樣子,眼睛看著自己的材料,一點點去折、剪,做完之前不離開自己的位置,這就是有耐心,你能做到嗎?”
3.用“無條件的愛”建立安全感
成人對孩子的愛應該是無條件的,不因孩子是否聰明可愛、是否健康漂亮,愛就有所增加或減少。
如果因為孩子調皮了,就很生氣地取消原計劃的游戲,或是其他原定的孩子喜歡的、盼望已久的活動,讓他失落,以此來懲罰他,讓他長記性。這種做法,首先是說明我們對孩子的愛是有條件的,條件就是只有你表現好時我才會愛你,才能陪你玩,表現不好就取消了。那樣會讓孩子懷疑父母是不是真的愛自己,產生不安全感。
如果不能讓孩子在童年期感受到父母的愛,讓孩子長期處于這種不安全的狀態,就不能在孩子與家長之間建立安全感。沒有安全感的孩子,成年后與周圍人的關系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會影響其一生的幸福。
當然,無條件的愛不是滿足孩子的所有要求和欲望,那樣會走向另外一個極端,變成溺愛,同樣是害孩子。
4.用“有條件的教育”建立規范
孩子成長過程中離不開愛,同樣也離不開教育。愛是無條件的,但教育是有條件的。無條件的愛可以幫助孩子建立安全感,有條件的教育可以幫助孩子建立社會規范。
當孩子出現行為問題,甚至用哭鬧、發脾氣來要挾的時候,也是家長最頭痛的。以下是我們常見的一些家長的解決辦法:
(1)妥協,滿足孩子的要求;
(2)哄騙,用其他東西轉移孩子的注意力;
(3)打罵,用暴力的方式阻止孩子的行為;
(4)冷處理,將哭鬧的孩子一人關在衛生間或是房間里,讓他哭去。
這些方法都不可取。妥協只能滋長孩子的壞行為、壞習慣,是對孩子的縱容。哄騙、用其他東西轉移孩子注意
力,是對孩子的一種“賄賂”,只能短暫地讓他不再哭鬧,而不是去解決問題。打罵和將孩子一人關屋子里,都是讓孩子感覺到恐懼,孩子會因為懼怕而大哭,低頭認“錯”,但并不是真正知道錯了,更不懂得應該怎么做。這樣只能影響孩子安全感的建立,而并不能真正解決問題。
更好的做法是面對孩子的問題或是哭鬧的孩子,做到“和善而堅定”。家長既要讓孩子感受到愛,同時也要讓他
感受到出現的錯誤行為必須糾正。如,父母可以陪著哭鬧的孩子在房間里,告訴他哭鬧解決不了問題,錯了必須改正。陪著孩子在房間,可以讓孩子知道你是愛他的,是和他在一起的,表現出作為家長溫柔的一面。堅定地要求糾正錯誤,表示不能容忍他的錯誤行為,希望他糾正的態度是堅定的,沒有商量余地。只有這樣,才能讓孩子在感受到愛的環境中矯正自己的行為。
小煊因爺爺奶奶無原則的溺愛,以及家人不一致的教養方式造成的問題,只是兒童成長過程中常見的問題之一。
不同的問題解決的方法不一樣,但讓孩子在父母無條件的愛中獲得安全感,在有條件的教育中習得社會行為規
范,用和善而堅定的態度幫助孩子糾正錯誤,能夠影響孩子一生,促進孩子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