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一区二区三区_娇妻在厨房被朋友挺进_美国黑人一级毛片免费看的_在线看黄色小说

大型活動方案

后悔看晚了:“再這樣媽媽生氣了”你還在跟孩子說這句話嗎?

時間:2019-06-17   來源:紅纓教育   作者:客戶中心   點擊:

   曾看到一位網友的吐槽,她說:

  有些家長管教小孩的時候,給孩子的理由,經常是錯的。

  比如上次坐高鐵,一個6歲左右的小朋友總是拿腳使勁踢我椅子,持續了很長時間,很多人也有這樣的經歷。

  我回頭跟他媽媽說:“能不能請您,讓孩子別踢椅子了?” 他媽媽說:“別踢了,阿姨生氣了。”

  首先,我真的沒生氣。其次,就算我生氣了,其實也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要告訴孩子,他做錯了。

  你應該說:“不要踢別人椅子,這是不禮貌的。”

  這個媽媽教訓的原因說錯了,會讓孩子誤以為“只要周圍人不生氣,我干什么都可以。”

  確實,像這位網友說的現象生活中非常的普遍。

  有些時候是父母給孩子講半天道理,孩子也不太愿意聽,效果遠不如跟孩子說“再不聽話叔叔/阿姨要生氣了”、“不聽話醫生要來給你打針”之類的有效。

  有些時候是父母可能沒有意識到,特別擔心孩子被別人說是“熊孩子”,一著急就隨口說了。

  但教育孩子不能只講目的,不講方法。方法錯了,雖然暫時達到了目的,卻無異于飲鴆止渴,對孩子的未來發展,也會埋下隱患。

  有個朋友在前年生了二胎,她最苦惱的事情就是原本懂事乖巧的大寶,漸漸變得特別排斥二寶。

  大寶晴晴是個漂亮又活潑的小姑娘,很惹人憐愛。

  全家也沒有什么重男輕女的觀念,一直把晴晴當成掌上明珠。

  生二寶之前,夫妻倆跟晴晴溝通的時候,晴晴還很開心,表示喜歡多一個弟弟妹妹,以后也會幫忙照顧媽媽,照顧小寶寶。

  剛生下二寶的時候,晴晴也確實有個小姐姐的樣子,圍在弟弟床邊看,抱著弟弟在床上陪媽媽。

  但朋友說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晴晴對弟弟越來越針對了。

  經常在她哄二寶的時候,晴晴過來問這問那。弟弟哭,她有時還吼弟弟,有幾次差點動手要打二寶。

  后來有一次去朋友家拜訪,剛進門,晴晴撲過來打招呼:“阿姨,我好想你呀,你怎么這么久都沒過來……”

  朋友老公則拉開晴晴,告訴她:“小弟弟在睡覺,別喊這么大聲!”

  當時就感覺晴晴的情緒不太好了。

  我私下和朋友說,以后當著晴晴的面,最好不要總說“因為弟弟在怎樣怎樣,所以你需要怎樣怎樣”的話。

  朋友想了想,感覺平時還真沒少說。

  有時候二寶在睡覺,大寶在床上跳,就會告訴她:“弟弟剛睡著,你別鬧騰了。”

  晴晴不吃飯,浪費糧食,也會跟她說:“弟弟學著你呢,你要多吃點。”

  從成年人的角度看,這樣說似乎并沒有什么輕視或者敵對的意思,只是善意的提醒孩子要想想別人。

  但在孩子眼里,這種話的意思就變成了“因為弟弟可能會不舒服,所以我不能這樣做”。

  父母可能一句無心的話,會讓孩子把一切問題歸咎在弟弟身上,她會去從弟弟身上找原因,而不是去從自己身上找原因。

  沒有人告訴她,并不是弟弟睡覺的時候她不可以在床上跳,不可以大吼大叫,而是所有家庭成員,包括出門在外,有人在休息的時候,我們都應該盡量不去打擾;

  也不是因為弟弟在看你在學你,所以你需要不浪費糧食,而是所有的人,都不應該浪費糧食,這是一種基本的素養。

  做一個有禮貌,有素質的人,與弟弟或者其他周圍的人“會不會不高興”“會不會有意見”并沒有什么直接關系,只是因為這樣做是對的,你應該這樣去做而已。

  有一位叫曉月的媽媽,她最大的苦惱是,明明她是最疼愛孩子的,可是在孩子眼里,她卻成了一個惡人。

  曉月和老公都是上班族,所以平時是婆婆幫忙搭把手照顧孩子。

  但婆婆年紀大了,教育理念難免就有些陳舊,對小孫子又往往格外的疼愛一些。

  每次孩子想吃很多糖,但曉月阻止的時候,婆婆都要跟孩子說:“乖,你媽不讓你吃”,“再吃糖,媽媽要生氣的”。并不給孩子講,吃完糖不好好刷牙,會得蛀牙。也不說糖果吃多了對身體不好。

  諸如此類的事情不勝枚舉,幾乎只要是婆婆不想讓孩子做的事情,都用“媽媽不讓”“媽媽知道了打屁股”這樣的話來嚇唬孩子。

  曉月曾經跟老公提出過這個問題,想讓老公幫忙溝通,結果老公說:“孩子就得怕個人,反正也都是為了孩子好。”

  小月氣不過,質問老公你怎么不讓孩子怕你啊,你怎么不去當惡人啊。

  老公則回答:“我陪孩子時間比你還少,就這么一會我再訓他,孩子跟我更不親了。你是當媽的,孩子怕你也不可能跟你記仇。”

  所以爸爸、奶奶在孩子眼里都是寵著自己的好人,只有曉月成了動不動就要“生氣”、“發火”、“打屁股”,處處限制他的“壞人”。

  如果說這樣做可以教育出特別好的孩子也就罷了,但問題是,家庭這樣給孩子歸因,企圖讓孩子聽話,改正錯誤,孩子是看不到背后的邏輯和道理的,他只能盡量去不讓媽媽生氣和逃避媽媽的懲罰。

  長期被用錯誤的歸因教育的孩子,往往是是非觀念比較模糊,比較無助,甚至于非常喜歡推卸責任。

  孩子們會不斷的探索父母和外界對他行為的底線。

  他不知道什么是對,什么是錯,只是被告訴過,這樣做A會生氣,那樣做B會不高興。

  那么孩子們會理所當然的想,是不是如果對另外一個人做了同樣的事情,另外一個人沒有生氣,這件事就可以繼續做呢?是不是在對方生氣之前停下來就可以了呢?

  孩子不會記住這個事情是不可以做的,是不對的,他只會不斷的去嘗試,父母和外界對他要求的底線在哪里?

  如果沒有明確的底線,他會重復的去實驗,去探索。很難直接改正自己的問題。

???????

  被錯誤歸因教育的孩子,容易養成討好型人格或變成“兩面派”。

  當孩子經常被教育“媽媽會生氣”“媽媽不讓”這樣的話,孩子心里會形成一種認知,在這個家里最權威的人,對我最有威脅的人原來是“媽媽”。

  孩子開始的時候可能會有意無意的跟“媽媽”對抗,試探“媽媽”的底線,跟“媽媽”展開權力的爭奪。比如故意不吃“媽媽”給的食物,故意不在“媽媽”規定的時間睡覺。

  一旦孩子的權力爭奪失敗了,他確定這個家里就是“媽媽”的意志為主,不聽“媽媽”的就有麻煩,他就會去討好這個權威的角色,至少表面上去討好,不激怒這個權威。

  而在權威角色看管不到的時候,孩子很可能會加倍的去做平時權威角色不讓他做的事情。成了我們常說的兩面派,這樣的孩子,往往會非常難管教,也容易誤入歧途。

  被錯誤歸因教育的孩子,長大后也很有可能學會錯誤的歸因。

  很多人都是習慣外部歸因,始終不覺得自己有錯,錯誤都在別人身上。

  他自己不小心撞壞了東西,會先說為什么別人沒把這個東西放好。他自己做什么事情遲到了,會先責怪周圍的人,為什么沒有提前提醒他。

  包括對待父母,也是一樣。這些孩子不為自己的生活負責,有了問題就會抱怨父母“因為你們,我妥協了多少多少,你們還有什么不滿意的”。

  孩子沒有學會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不知道自己的行為是對是錯,不從外界找原因他就會很焦慮,很失控,很無助。

  他沒有辦法自信,活出自己。只能不斷的復制自己學到的歸因方式,埋怨外界環境,把責任推卸給他人。

  要教育出一個好孩子,從來都是一件費心勞力的事情。

  也許嚇唬孩子,威脅孩子,能夠很快的讓孩子按照我們的話去做。

  但說到底,我們無法通過這種方式,讓孩子變得通情達理,落落大方。

  教育是一個很慢很慢的過程,我們有責任拿出耐心來,去認真的告訴孩子什么是對的,什么是錯的,讓孩子通過我們的教養,長成一個三觀正,素質高的成年人。

  這也是讓孩子將來在社會中,能夠受到尊重與歡迎的,最可靠的途徑。

推薦內容Recommended content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