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9-06-10 來源:紅纓教育 作者:客戶中心 點擊:次
不明就里
小于3歲的幼兒,對時間、空間、數量、人物關系等概念比較模糊,經常說了“假話”自己不知道,比如他們可能把以前統稱“昨天”。
逃避懲罰
多數情況下,孩子說謊是為了逃避懲罰,比如考試成績不理想、淘氣惹禍了怕家長責罰。
模仿大人
孩子有時會看到父母或者電視上有撒謊的鏡頭,他們抑制不住好奇心,跟著學。
獲得認同
有的孩子想象力豐富,描述事情時,常常摻雜著自己想象的場景、人物,說得繪聲繪色,炫耀自己。
表示對抗
還有的孩子說謊,與父母干涉過多有關,比如孩子做作業時,一會叫他喝水,一會叫他吃點心,孩子很不耐煩,隨口說“不渴、不餓”,以表示對抗。
事實上,說謊是孩子們成長過程中的一個正常現象。其實,5歲以下的孩子常常說大話,因為他們不能把事實和幻想區分開來,說大話完全不同于說謊;5歲以上的孩子不再有說大話的情況存在了,他們會因為種種原因而說謊。
2—4歲:愛說大話
孩子為什么說謊: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有著豐富的想象力,生活在一個幻想的世界里,所以他們常常說一些不著邊際的話。當你帶孩子從公園回家的時候,他告訴你他在公園里看見了獨角獸。他并不是在有意欺騙你。換個角度想,這說明他的智力還在處于不斷發育的階段。你的孩子還不能分清什么是真實的,什么是虛假的,他也同樣不能把他的夢和真實生活區分開。
也有的孩子說一些小慌是害怕父母的責備和懲罰。他們會指責那些自己想象出來的朋友,告訴父母是他們做出了這些錯事。因為他們知道自己淘氣會使爸爸媽媽不高興的,所以撒了個謊。
5—7歲:逃避訓斥
快到上學年齡的孩子,他們就會意識到說謊是解決問題或者逃避懲罰的一個好辦法。因為孩子們要讓他們的謊言更加可信,所以他們的謊言就會經過更好的加工了。
6歲的孩子已經知道如果他告訴老師他的家庭作業被狗吃掉了,那老師肯定不相信,但是,如果他說“我病了,所以沒有做作業”,那也許能夠蒙混過關。
毋庸置疑,孩子肯定會不斷提高他的欺騙技能,試探他欺騙的限度有多大。這個時候,父母的“殺手锏”就是不能讓孩子因為說了慌、解決了問題就任他洋洋得意地逃脫掉。而且,父母向孩子灌輸誠實的美德的時候,最好要以身作則,在孩子面前,盡可能地自己先做到誠實,不說謊。另外,也要讓孩子知道人和人之間的親密關系是建立在相互信任的基礎上的。
家長困擾:面對愛“說謊”寶寶該怎么辦?
不要隨意給寶貝“貼標簽”
當寶貝的說謊往往并不是為了故意傷害他人,父母不要輕易將寶貝的說謊行為與寶貝的品質劃等號,不能因為寶貝的某一次謊言就給寶貝定性,給寶貝貼上“小騙子”、“謊話專家”、“吹牛大王”等標簽。這樣做不但對寶貝改掉說謊的毛病沒有任何幫助,反而對 寶貝的說謊行為起到了強化的壞作用,可能會促使寶貝今后更加努力地說謊。
幫助寶貝區分現實和想像
寶貝說謊并非都是有意的,尤其是年齡小、想像力、創造力豐富的寶貝更易進行想象型撒謊。父母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告訴寶貝什么是發生的,什么是想像的,讓寶貝逐漸把現實和想像區分開來。
妙招3證實寶貝是否在說謊
當父母懷疑自己的寶貝說謊時,應該首先進行仔細的調查、了解,搞清楚寶貝是不是真的在說謊,因為有的時候父母的判斷不一定是正確的,如果沒有搞清事情真相就魯莽行事,可能會給寶貝的心靈帶來不利的影響,甚至會造成親子關系的緊張。
弄清寶貝說謊的原因
當寶貝預期事情會有負面后果而說謊時,父母應了解寶貝的需要,訂立更實際的規則;假如是寶貝可以做得到且愿意做的,他自然不用說謊了。另外,有些寶貝會因為跟父母的接觸機會少,所以用說謊的方法去爭取父母的關注。換句話說,父母平日應加強與寶貝溝通互動,多了解寶貝的想法,讓寶貝感受到父母對他的關愛與注意。
將計就計,將謊言轉化為智慧
可能媽媽們沒有想到,在小孩的謊言背后還孕育著智慧種子吧!對小孩而言,說謊,尤其是幻想性說謊是他們思維能力得到發展的最好見證。
只要媽媽根據小孩說謊的情況分別對待,并進行恰當引導,小孩的說謊就不再是令媽媽頭痛的問題。相反,利用小孩的說謊行為,媽媽可以培養出一個更加充滿想像力與創造力的聰慧小孩。
讓責罰變得更策略些
當小孩做錯事,為逃避責罰而說謊的時候,媽媽不要如臨大敵般地對待他們。這樣會給小孩造成很大的心理壓力,同時也不見得能立竿見影地改變小孩的說謊行為,相反還可能讓小孩更加依賴說謊來逃避責罰。聰明的媽媽可以利用小孩的這次錯誤做點別的文章,既讓他們明白自己的錯誤,又不失時機地利用說謊行為開發小孩的智力。
比如,媽媽可以直截了當地指出小孩的錯誤,溫和地提醒小孩以后不要犯同樣的錯誤,然后再給他們提出要求:你可以通過別的方式彌補自己的錯誤行為,并免于懲罰,比如編一個自己想像的故事等。
給孩子一次設法補救方案的機會
如果小孩發生行為性說謊,媽媽一定要相信小孩會改正錯誤,并可給小孩提供一個設想補救方案并實施方案的機會。這樣,既可以讓小孩自省,同時也可通過給予小孩設法補救方案的機會,讓他們開動腦筋自己解決問題,養成自己對自己的錯誤行為負責的習慣。
比如,小孩拿了別的小朋友的玩具回家,媽媽可以讓小孩自己思考,應該采取什么樣的方式來彌補自己的錯誤?聰明的小孩可能會想出很多方案,
如把玩具還給人家并道歉;把玩具還給人家的同時,把自己的玩具借給人家玩;把玩具先還給人家,然后再與人家商量,說服小朋友把玩具借給自己玩一會兒等。如果小孩想不出方案,媽媽可以給小孩一些提示:“菲菲的玩具被你拿走了,她會很難過啊,你怎么辦她才不會難過呢?”
如果你明知孩子說謊,不要對他一再追問
其實,父母是希望能夠再給孩子一次說實話的機會,結果反倒又給了孩子一次說謊的機會。因此,如果父母知道真相,就不要再反問孩子;
當父母不知道真相,但是能夠肯定孩子的答案也不可信,那么也不要向孩子提問題。
總之,不要向對你說謊的孩子提問題。否則,只能迫使孩子再用謊言遮掩他先前的謊言,既加深了孩子心理的內疚和不安,也使父母更加火冒三丈。與其這樣,還不如相信自己的判斷,告訴孩子你希望或要求他如何去做。
面對習慣性說謊的孩子
如果習慣性的說謊,就先告訴孩子你知道他說謊,然后允許他給一個更好說法
很多孩子在說謊之前根本就沒想他們還能說點別的理由。因此,父母可以先發制人:“我知道,如果我問你,你肯定不想對我說實話。不過,我希望你能給我一個更好的說法。準備好了嗎?我要問了。”然后向孩子提出問題。
這種做法好處:
一、它給孩子時間去決定是張口就說謊呢還是說些其他的;
二、它避免了相互爭執激烈化;
三、既然父母允許孩子說謊了,有了心理準備,那么父母就不會生氣或者煩躁不安了。
讓孩子感受謊言的滋味
讓孩子感受謊言的滋味,父母可以對孩子也說謊
比如,孩子想去看電影,父母答應他了。可是一會兒父母又不承認了,孩子就會問為什么爸爸媽媽說謊。這時候,父母可以很輕松地告訴他:“我認為有沒有說實話并不重要。也許剛才我是順口說‘好吧’,但是并不真的說明就得帶你去。我感覺你在家里愿意我們用這種方式和你說話,你也這樣對待我們。你是在告訴我“我”必須說實話嗎?但是,說不說實話對你就不重要了嗎?這樣做公平嗎?”聽完這樣的一番話,孩子的感受可想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