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8-06-29 來源:紅纓教育 作者:客戶中心 點擊:次
最近看到一個媽媽的朋友圈,點贊爆棚了。
這位媽媽有個10歲的女兒,懂事得讓人心疼。
她一個人放學回家,一個人去菜市場買菜,一個人麻溜做飯。
你可能說“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可小女孩的父母可都是海寧市中醫(yī)院的醫(yī)生,自己還是獨生女。
爸媽上班忙,下班又晚,懂事的她主動包攬了做飯這件事,從洗菜、切菜、到做飯,不慌不忙,井井有條,感動的媽媽在朋友圈曬起貼心的女兒。
張曉紅沒想這一曬,點贊爆棚,評論無數(shù),還引發(fā)了熱議。
很多人羨慕這位媽媽有如此懂事能干的女兒,但我同時聽到一個值得我們反思的痛點:
有網(wǎng)友說,自己是80后,小時候也經(jīng)常幫爸媽做飯、做家務,為什么看來稀松平常的事,在30年后的今天,一個孩子做飯會變成新聞?
五一勞動節(jié)的時候,和幾位寶媽在群里討論,要不要讓孩子做家務?
有人說,孩子那么小,哪里舍得讓他們干家務,萬一磕到碰到怎么辦?
也有人說,讓孩子學這些干嘛,他只要把學習搞好,將來考個好大學就行......
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再苦不能苦孩子,孩子只要學習好”已成為很多父母的共識。
所以,這位媽媽放手讓女兒做飯的事,無異于一股清流,才得以在網(wǎng)上發(fā)酵。
其實,真正愛孩子的父母,都舍得用孩子,“只知道疼愛孩子,不舍得用孩子”已成為當今父母愛孩子的誤區(qū)。
“我這套浦東的房子280平,是我23歲的兒子送給我的,你們的兒子會買房子給你們住嗎?他可能還指望你吧?”
這是一位猶太裔上海媽媽面對鏡頭時的原話。
這位媽媽可不是吹牛,在她的教育下,兩個兒子不到30歲前就成了億萬富豪,成功的同時,還孝順母親。
到底什么樣的教育,養(yǎng)育出優(yōu)秀且孝順的孩子,我們可以看看沙拉的故事。
照片中的女子,就是沙拉·伊麥斯,雖有著外國人的面孔,卻是土生土長的上海人,離婚后,她帶著三個孩子前往了以色列。
讓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一直是她的頭等大事。
語言不通的她只能選擇去自己創(chuàng)業(yè),歷經(jīng)波折后,她想到了賣春卷。
有著中國式媽媽慣常思維的她,一邊賣春卷,一邊帶孩子,即便再苦再累,從不舍得讓孩子搭把手。
所以,她的日常是:每天送孩子去上學,趕緊開始做春卷、賣春卷。
當孩子放學后,沙拉就不再營業(yè),而是在小爐子上給孩子們做晚飯。
“媽媽再苦再累也沒關系,只要你們能好好學習”,這是沙拉對孩子寄予的唯一厚望。
雖為生活、為孩子疲于奔命,但在沙拉看來,這是一種快樂的付出,沉浸在這種氛圍中的沙拉,有天卻因鄰居的一席話而驚醒。
那天,當3個孩子和往常一樣,圍著爐子坐等開飯時,鄰居過來大聲訓斥:“你們已經(jīng)是大孩子了,應該學會幫助媽媽,而不是像廢物一樣,看著媽媽忙碌。”
說完又對沙拉吼道:“別以為生了孩子你就是母親......”
明明已經(jīng)精疲力盡,卻被別人指著鼻子罵自己不稱職,委屈的沙拉忍不住直掉眼淚。
鄰居解釋說:“在以色列家庭,孩子都是需要參與家務勞動的,從來沒有免費的午餐和照顧,你這樣不是在愛孩子,而是在害孩子。”
聽了鄰居的話,沙拉決定讓孩子參與賣春卷,從中得到酬勞,兩個兒子的表現(xiàn)讓她驚喜。
二兒子直接將春卷批發(fā)給了學校餐廳,薄利多銷,賺取了利潤。
大兒子的方法更出人意料,他借免費品嘗春卷的噱頭,在學校開展了由他主講的“帶你走進中國”的講座,前提是需要購買入場券。
沙拉說,難以相信在短短數(shù)日內(nèi),之前只會黏著她撒嬌的娃娃,搖身一變?yōu)榫鞯男—q太商人。
除了讓孩子們賣春卷,沙拉還專門設計了值日表,讓孩子幫忙洗衣、做飯、打掃衛(wèi)生,可以說,家務是孩子們的必修課。
在媽媽“冷酷”教育下,孩子們不僅感恩媽媽的辛勤付出,更是從小就找到了今后人生的方向,善于經(jīng)商的兩個兒子,不到30歲就擁有了億萬資產(chǎn),女兒也當上了出色的外交官。
孝順的兒女為沙拉買了大房子,可我們的身邊卻總是發(fā)生著 “小伙當街毆打父母 ,只因嫌棄父母買的婚房太小”的新聞。
有人問,為什么中國式父母總是培養(yǎng)出白眼狼?
沙拉寫的書《特別狠心特別愛》有一段這樣的話:
“中國父母給予孩子的愛,不是太少而是太多了,不忍心讓他們從小體驗生活的艱難,也不懂得在適當時機向他們索要,因此最終導致子女們一輩子艱難,一輩子朝他們索要!”
舍得用孩子,讓孩子在揮灑汗水的過程中,感受父母的辛勞,感恩父母的付出,更能在體驗中收獲成長,培養(yǎng)出適用一生的能力和素養(yǎng),這,才是真正的愛孩子。
還記得轟動教育界的魏永康事件么?
17歲神童魏永康,在別人還沒有完成高中學習時,他就以優(yōu)異成績考入中科院。
按理說,如此成績優(yōu)異的高材生,該是學校的重點培養(yǎng)對象,卻不料,還沒有取得研究生學歷,就被學校勒令勸退。
勸退的理由,讓人瞠目結(jié)舌——生活自理能力太差。
下雪天還穿著單衣、拖鞋在校園里穿梭,從來不知道打掃衛(wèi)生,臭襪子、臟衣服在寢室隨處可見,甚至連正常的和同學的交流也無法做到。
和很多爸媽想法一樣,魏永康的母親認為,孩子成績好,將來才有出息,除了學習,家里任何事情都不讓兒子插手。
當兒子被退學那一刻,怒氣沖沖的母親來到學校責令兒子:“這么好的機會,你不爭氣,你不如去死好了!”
可悲可嘆,明明是你剪掉了我的翅膀,如今卻又怪我不會飛翔。
詩人于戈曾說:“你什么都可以給孩子,唯獨對生活的經(jīng)歷,喜怒哀樂、成功挫折,你無法給孩子。”
孩子像一把刀,閑置久了就會生銹,失去原有的鋒芒,再愛孩子,也要讓孩子做自己該做的事,讓孩子經(jīng)歷生活中的風風雨雨,你越不舍得用孩子,孩子就越不中用。
哈佛大學的一項研究,有這樣驚人的結(jié)論:干家務的孩子和不干家務的孩子,成年之后的就業(yè)率為15∶1,犯罪率是1∶10。
還指出,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家務勞動與孩子的動作技能、認知能力的發(fā)展以及責任感的培養(yǎng)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想起我一個重男輕女的親戚,在女兒很小的時候,就讓女兒洗衣做飯做家務,而視若珍寶的兒子,從來都不用做任何事,可謂五谷不分四體不勤。
后來神轉(zhuǎn)折出現(xiàn)了,女兒考上了重點大學,兒子連大學都沒上。
曾國藩說,看一個家庭的興敗只看三個地方,其中一點就是看子孫有沒有做家務。
美國豪門洛克菲勒家族傳了六代,從沒出過一個敗家子,就因為承襲了從小讓孩子記賬和做家務的家規(guī)。
舍得用孩子,關乎孩子一生的成才與幸福,是伴隨孩子一生的隱形財富。
美國育兒專家伊麗莎白·潘特麗,針對不同年齡段孩子的特點曾設計過一份《兒童學做家務事年齡表》,值得父母收藏。
9-24個月:給孩子一些簡單易行的指令,比如讓孩子扔自己的臟尿片。
2-3歲:讓孩子幫忙扔垃圾,幫忙取東西,整理自己的玩具等。
3-4歲:可以讓孩子幫忙喂寵物,給花花草草澆水,飯后把臟的餐具送回廚房;學會自己刷牙、使用馬桶等。
4-5歲:學會睡前幫媽媽鋪床;飯前幫忙準備餐具;幫媽媽把疊好的干凈衣服放回衣柜;把自己的臟衣服放到裝臟衣服的籃子里;自己準備第二天要穿的衣服等。
5-6歲:不僅要熟練掌握前幾個階段要求的家務,并能幫忙擦桌子;收拾房間(會把亂放的東西撿起來并放回原處)。
6-7歲:在父母的幫助下洗碗盤,能獨立打掃自己的房間。
7-12歲:能做簡單的飯;幫忙洗車;吸地擦地;清理洗手間、廁所;掃樹葉,掃雪;會用洗衣機和烘干機;把垃圾箱搬到門口街上(有垃圾車來收)。
13歲以上:能換燈泡;換吸塵器里的垃圾袋;清理冰箱、爐臺和烤箱;會做飯、使用洗衣機;列出要買的東西的清單;修理草坪等。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告誡父母:
“不要把孩子保護起來而不讓他們勞動,也不要怕孩子的雙手會磨出硬繭。要讓孩子知道,面包來之不易。這種勞動對孩子來說是真正的歡樂。通過勞動,不僅可以認識世界,而且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