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7-01-09 來源:紅纓教育 作者:客戶中心 點擊:次
最近,在南京地鐵的列車上,一名老人帶著剛放學的小孫子乘車回家。不知由于什么原因,小孫子突然發起飆來,對奶奶大打出手,拳腳相向,還扇了奶奶一個耳光。當下家長、學校重視知識教育,卻常會忽略孩子的品德教育。尤其是遇到“熊孩子”,家長們都頭疼該如何進行管教。我們且來聽聽各方人士的看法。
華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教授 袁愛玲:
孩子的不當行為需要“負強化”
南京地鐵上發生的這個事件不是個案,而是當下社會相當普遍的現象。這其實反映了教育的失衡。家長、學校視知識的學習為成才的標準,而忽視了非智力品質的培養,在孩子行為習慣、良好品德的教育上存在嚴重的缺失。這樣的畸形教育調教出來的孩子是很難成為一個健康快樂的人的,更不要談為社會做貢獻了。
傷害自己和他人的“熊孩子”不是一天形成的,是長期過分縱容的結果。我們的家庭教育里往往缺乏規矩。傳統中國社會,孩子們都要學習《弟子規》,里面待人處事的規矩,現在看來并不過時。在孩子6歲之前,要給他養成一些基本的行為規矩。需要讓他知道,做了錯事,是需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的。傷害他人、不尊重他人,這類壞行為要進行“負強化”,也就是要讓他為自己的錯誤行為付出一定代價。這不是說一定要通過打、罵來懲罰,而是要根據每個孩子的個性,來適當剝奪或者延遲滿足一次他最在乎的東西,或者最想做的事情。而且,家長要說到做到,不可以因為孩子哭鬧,就輕易妥協。一旦留下不愉快的記憶,孩子也就明白有些事情是不可以做的。“負強化”當然需要掌握尺度。要根據每個孩子的個體差異來施行。比如有些孩子自尊心很強,就不需要很嚴重的懲戒方式。家長們都喜歡“乖孩子”,但是“乖孩子”不等于沒有自主性的孩子。我們的管教不能剝奪孩子的主體性和活力。
現在,很多家長在教育孩子們解決相互之間的沖突的時候,方法也存在問題。比如讓孩子以牙還牙,打回去,看不得自家的孩子吃虧。這是家長缺乏基本教育常識的表現。小孩子們之間的爭搶、沖突是正?,F象,尤其是幼兒,還不會換位思考。在這種情況下,家長不應該著急著“護犢子”,而是應該觀察一下孩子們自己是如何解決沖突的,他們從中可以學會如何與他人交往。在這個過程中,家長要對正確的行為大力表揚。在孩子不能解決的情況下,可以教孩子用協商、交換的方法而不是暴力的方法解決爭端。我們經??梢钥吹侥挲g小的孩子喜歡追著大孩子跑,而大孩子則嫌棄甚至排斥小孩子,甚至出手打小孩子。這個時候大人一定要干預制止,對尊長愛幼的行為則要大加鼓勵?,F在家庭獨生子女多,各個都是家中的寶貝。這就更需要讓孩子明白有舍才有得的道理。
婚姻家庭指導師 舒幼娥:
家庭成員還是應該有“秩序”
為什么會有孫子打奶奶這樣的現象出現?從教育角度來看,一方面是長幼有序、尊重他人意識的缺失;另一方面是挫折教育的缺失。
中國傳統社會所遵從的尊長秩序,到了當下社會,經常是倒過來的。當下中國家庭獨生子女比較多,一家人圍著一個孩子轉,家長們也沒有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識地給孩子傳遞長幼有序的觀念。過去,在親子關系中,孩子是怕父母的;現在,我們樂于跟孩子講平等。父母和孩子之間的相處沒有畏懼感是好事,但這不等于抹殺了應有的尊重和感謝。家庭成員之間應該是有一個位置秩序的。在孩子成年之前,監護人有管教的義務、責任,當然也要有一定的權力。權力的收放需要隨著孩子的成長、逐漸獨立而有所調整。讓孩子自由成長不等于不講規則、沒有規矩。即便是西方社會,也不會讓未成年的孩子掌握話事權。有些事情可以放權給孩子做,但是最終的監督權在父母。
另外,挫折教育的缺失,讓現在的很多孩子不懂得等待。想要什么,家長就直接給予了滿足,這等于剝奪了孩子通過付出、爭取才最終得到的過程。真正能給孩子帶來成就感的是奮斗、贏得獎勵的過程,而不是獎品、禮物這些東西本身。家長們應該適當學會延遲滿足的策略。讓孩子通過參加家務勞動等方式,攢積分換禮物。但也要注意,不要斷然拒絕孩子的要求,澆滅他的希望,讓他陷入絕望的境地。
如果孩子已經陷入了沖動行為中,我們該怎么處置?家長首先要保護好自己,不要受傷。對打是很糟糕的。且不談互相傷害所造成的身體損傷,事后,家長和孩子都會有很多負面的情緒。家長會感到愧疚,也許還會憎恨孩子。如果孩子火氣正大,是不適合強拗的。適當熄火是上策,有條件地滿足一下孩子。家長的限制行為也要給孩子一個心理準備的時間,不要突然剝奪,這樣在情緒上的激怒會少一些。比如要求孩子停止玩游戲時,家長不要突然拍孩子一巴掌,奪過游戲機。這樣孩子的情緒反應當然會很大。最好是提前五分鐘給孩子一個口頭通知,告訴他五分鐘后關機,這是提醒他進入準備狀態,然后再堅決執行。這才是一個合適的處理方式。
心理咨詢師 張鴻飛:
被溺愛的孩子更容易憤怒
在這個事件中,奶奶后來表示,這孩子在家中比較受寵愛,可能是因為今天自己說了什么孩子不愛聽的話,所以才這樣。這不禁讓人思考:愛為何會讓孩子變得這樣暴力?其實,愛有兩種:一種是正常的關愛;一種是溺愛。在關愛環境下長大的孩子,往往富有愛心,懂得體諒和理解別人;而在溺愛環境下長大的孩子,則往往以自我為中心,容易憤怒和富有攻擊性,難以體諒和理解別人。
溺愛和關愛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區別,就是溺愛者會給予被溺愛者過多的關愛。這些過多的關愛本質上是溺愛者內心中自己沒有被滿足的需要,他們把這種需要投射在了被溺愛者身上,致使被溺愛者總是得到他們并不需要的關愛,而其真正的需要卻得不到滿足,就會造成其心里出現窒息感、無助感以及憤怒。在溺愛中,孩子的需求得不到滿足,還被“他們是愛我的”這種說法壓得不能憤怒和反抗,只能把憤怒壓在心里。所以,當大人稍稍做得有些不好時,其之前壓抑的憤怒就有了表達的機會。這就好像終于找到了出口的洪水,一發不可收拾。于是就出現了視頻中孩子打奶奶的一幕。
那么,父母該如何正確地給予孩子關愛呢?
第一,要區分哪些是孩子的需要,哪些是自己的需要。如果是自己的需要,就不要借孩子的名義來滿足。
第二,覺察孩子真正的需要。例如很多時候孩子亂買東西,買回來只玩一兩天,甚至玩都不玩,那說明孩子并不是真的需要那些東西,而是借買東西來表達對父母的憤怒。他們往往更需要的是父母的關心和陪伴。
第三,對孩子的教育方式要統一。對于孩子要怎樣教育,有些父母各有一套方案,這樣可能會導致各種問題的產生。
第四,生活中要有規則。無條件的愛應該是不論你做了什么我都愛你,但你做了錯事該承擔責任時,依然要承擔責任。
第五,小心隔代撫養。
第六,以身作則,做好榜樣。如果家庭里的規則父母都沒遵守,孩子也會很難堅持下來。
第七,對于內心已經有憤怒情緒的孩子,要學會合理地進行引導。引導他們通過游戲、畫畫、寫日記、運動等方式宣泄出來。
(供稿:張潔瓊 校對:張潔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