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6-09-27 來源:紅纓教育 作者:客戶中心 點擊:次
給孩子建立規則也不是一天、兩天就能夠完成的。然而,只要方法得當,建立規則也沒有那么難。那到底怎么根據孩子的年齡特征來制定相應的規則呢?
0~1歲,給孩子一個規律的生活環境
很多人都說,孩子1歲之前不需要講規則。這話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又不全對。所謂“不講規則”,說的是不要硬生生地講規則的條例。這樣做,孩子不僅聽不懂,而且還會傷害他的安全感。但是,立規則的預熱是需要做的。
0-6歲孩子 正確建立規則秘籍大法
第一個要做的是,就是給孩子提供一個規律、穩定的作息習慣。好習慣其實就是守規矩。所以,從孩子出生起,到1歲,父母該做好的一件要緊事,就是給孩子一個安穩、規律的作息時間,以及一個固定的撫養人。
頭一個月開始,就需要逐漸地幫孩子區分白天、黑夜,白天就多陪孩子玩兒,到了晚上,就盡量保持平和、舒緩的節奏。
日常生活中,要為孩子安排好有規律的作息時間,為孩子提供安穩的生活節奏,比如到點睡覺、飯后就散步、定期帶孩子出門HAPPY,睡前放音樂等等。
其次,就是要跟孩子建立好的親子關系。孩子最好自己帶,不要撒手不管,完全交給老人。父母如果在孩子早期不承擔自己應盡的責任,后面往往會花更多力氣去進行彌補。
第三,這個時候的孩子,大人做好安全防護,多用夸張的表情和言語去跟孩子互動。6 個月以后,孩子開始坐起來,慢慢會爬,會走,隨著活動能力的發展,探索能力也進一步增強。這個時期,孩子慢慢懂得了察言觀色,他們會根據大人的表情來判斷 探索動作是否安全——他們知道微笑表示贊許,而驚恐或者生氣的表情,會讓他們撤退或者猶豫不決,這個時候,可以用表情來讓孩子感受規則。
同樣需要提醒的是,這個階段的孩子并不能理解“不”的含義,所以,避免讓孩子陷入危險之中,不需要大聲說“不”,把他抱起來并帶他離開危險的地方就好了。
TIPS:
為滿足孩子自由探索的需求,父母需要消除家里的安全隱患,比如電插頭、尖銳的桌角等,都要有充分的安全措施。危險物品和貴重物品,也要遠離孩子的視線。
1~2歲,利用秩序感建立初步的規則
通過前期有規律的養育,孩子一般1歲以后,會漸漸表現出對秩序的敏感。一些孩子就會開始對生活起居習慣的時間順序或物體擺放的空間等,出現近乎執拗 的堅持。比如,進門時拖鞋必須放在某個位置,誰的手機響了必須由誰來接電話,吃飯時全家人必須坐在固定的位置,一旦出現變動,就會特別敏感,甚至大哭起 來。
可以說,秩序感是規則意識的初步形態,并由此逐步上升為對規則的要求:無論在什么地方,我遵守規則,你也必須遵守規則。
這個階段,我們需要滿足孩子的秩序感,并利用秩序感建立初步的規則。如果孩子的秩序要求是合理的,那不妨接納他的情緒,并盡量滿足他對秩序的要求,順應其秩序感發展的需要。對于原則性的需求,如果不能夠滿足寶寶,就需要靈活變通,通過擁抱共情、轉移注意力等方式來平息寶寶的情緒。
這個階段的孩子,秩序敏感性常表現在對順序、生活習慣以及物品的要求上。因此,家里的日常用品最好不要隨意更改它們的位置。同時,可以引導寶寶自己收納整理玩具,建立用完東西歸還原位的規則,讓寶寶養成整潔有序的習慣。
2~3歲,別和獨立期孩子硬碰硬
2歲以后,孩子進入了規則的敏感期,父母可以有意識地幫孩子建立規則。不過,孩子同時也進入到第一個獨立期,或 者稱為叛逆期。他們不喜歡被安排,而是更多地想感受和表現自己的能力——嘗試自己吃飯、自己穿衣服,即使做不好,也不要父母幫忙。父母越阻止的事情,他會 做得越得勁兒。所以,在規則的執行中,別跟孩子硬碰硬,換個思路更能幫助孩子建立規則。
比如,孩子玩垃圾桶,父母看見后大聲呵斥:你不能這樣做,臟!這一反應就會強化孩子的不良行為。下次孩子想起來的時候,還會去玩垃圾桶,因為玩垃圾桶的樂趣又增加了一個:可以刺激爸媽。其實,當孩子在干什么“壞事”的時候,父母只需要轉移孩子的注意力就行了。孩子很快就會忘掉自己剛剛在“鉆研”的東西,這就是孩子身心發展規律的神奇之處。
需要提醒父母的是,這個階段,孩子的語言能力很快,他完全能夠理解說“不”的含義,對于不愿意做的事情,他也會果斷地說“不”。這也是自我意識發展的表現。所以,如果要和孩子說“不”,首先要允許孩子說“不”。這樣,孩子才有說“不”的安全感。同時,爸媽還應幫助他將喜歡和不喜歡的事物分開,給他選擇的權利和能力。當孩子的界限得到尊重,他才會尊重并能接受別人向他們說“不”。
這個時期,不建議過多地設立違反規則的懲罰,因為這樣的負強化會破壞孩子的安全感。在孩子違反規則的時候,讓他承擔自然的行為結果就好。
TIPS:
1.規則要清楚、具體,讓寶寶容易理解,讓他知道可以做什么,而不只是他不能做什么。比如,“你生氣了,可以打毛絨玩具或枕頭,不可以摔媽媽的手機”,而不是“不要亂扔東西”。
2.多建立正面的規則,避免使用消極地責備、威脅和抱怨,如,“為什么你總是在床上吃東西?”“如果你再這樣我就……”“你不要總是……”
3.立規則的過程中,爸爸卷入,孩子的規則會建立得更好。
4.不要在孩子哭鬧的時候講規則,在他哭鬧的時候,聽不進任何話。這時候,先共情,等孩子心情平復下來再立規矩。
5.給孩子抉擇的時候,提出來的條件,一定是你做得到的,不能開空頭支票,孩子才會清楚地知道家長講話算話,慢慢地,親子之間才會有相互的信任和默契。
6.有時候,父母的言傳身教對孩子建立規則更重要。
3~6歲溫柔而堅定的制定規則的界限
3歲以后,孩子開始從家庭走向幼兒園,接觸到了更多的規則,開始了最初的社會化過程。同時,孩子的安全感也基本上已經建立好,并慢慢學習控制自己的情緒和不良行為。
隨著孩子認知能力的進一步發展,他們開始理解為什么有這樣或那樣的規則,應該怎樣處理矛盾才能不被懲罰。接觸到陌生的人或者環境的時候,他們會觀察和嘗試各種行為,并通過了解行為的后果,來判定規則的邊界。
爸媽可能會覺得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太淘氣了,總是要在父母的眼皮底下,故意做一些壞事。其實,更多的時候,他們只是想看看規則的邊界在哪里。所以,在不同的時間、地點和情境下,父母對孩子的要求,以及對同一種行為的反應應該是一致的,這樣才有助于強化適宜的行為,抑制不適宜的行為,孩子才能逐漸將規則內化,形成自覺的、良好的社會性行為。
有些爸媽,經常一時心急,就噼里啪啦給寶寶一頓訓。訓過之后又覺得愧疚,再加倍補償寶寶,這樣的教養方法往往會讓孩子不知所措,甚至也會變得情緒反 復起來。還有些隔代教養的家庭,爸媽和爺爺奶奶的規則執行標準往往不一致,也容易造成孩子找不到規則的真正邊界,而成為“兩面派”。
在堅持規則的過程中,還有一點非常重要,那就是父母需要管理好自己的情緒,不要失控,不要對孩子的行為反應過大,甚至是采取體罰等方式。這都屬于負強化,最后只會讓孩子發現,扔東西是可以引起媽媽的一系列反應。別忘了,孩子在探索這個世界,父母也會是探索對象。
所以,制定規則的界限,父母需要既溫柔又堅定。
(供稿:張潔瓊 校對:張潔瓊 郭彤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