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一区二区三区_娇妻在厨房被朋友挺进_美国黑人一级毛片免费看的_在线看黄色小说

大型活動方案

幼兒園里,中國學守紀律,德國學守規則

時間:2016-09-13   來源:紅纓教育   作者:客戶中心   點擊:

   去年帶女兒悠悠回國玩的時候,在我爸媽所住小區的幼兒園里目睹了驚人的一幕,驚得我目瞪口呆,氣得我氣管炸裂!

  當時正值金秋10月,距離悠悠在德國入園還有兩個月的時間,我本來打算讓悠悠每天早上去外婆家樓下的小區幼兒園外面參觀一下小朋友們的室外活動,讓她提前體驗一下幼兒園的歡樂氣氛,對幼兒園有所向往,為在德國入園做好思想準備 - 這是我當時的美好愿景,可惜啊,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第一天早上10點多,我們在幼兒園操場的圍欄外面等著小朋友出來。不一會兒就看到老師喊著“一二一”的口令帶領著兩條隊伍的小朋友整齊踏步走到操場。我嗅到了一股濃濃的社會主義風。

  然后,老師開始布置隊形,把孩子們分成四條隊伍,一條男孩,一條女孩,每條隊伍的小朋友按身高由矮到高排列。這個過程對老師來說當然是痛苦的,因為孩子們到了室外都開始情不自禁地嘰嘰喳喳說話嬉鬧,對老師說的話是一只耳朵進,另一只耳朵出。這位老師在天性活潑好動的小朋友中間,一會兒對著一個正在說笑、不小心站在女孩隊伍里的男孩一臉厲色地說:“XXX,你是男孩還是女孩啊?”,一會兒又對著一個跑到別人隊伍的小朋友呵斥:“我不是讓你站這里的嗎?不要亂動!”

  悠悠媽在一旁觀察了半天,發現這個老師忙活了十幾分鐘就只干了一件事:整頓紀律 - 讓孩子們按照她的要求站好隊。因為孩子顧著聊天,不太認真聽老師說話,她越來越沒有耐心對孩子和顏悅色,表情和語氣變得越來越嚴厲生氣。她累,我看著也累。

  隊伍終于排好了,老師們拿出了一些玩具 - 塑料瓶子里裝著鈴鐺。圍觀了許久的悠悠媽心想,終于可以讓孩子們玩一玩、活動活動筋骨了!結果又讓我大跌眼鏡......

  本以為這些鈴鐺玩具是讓孩子們拿在手上搖晃出聲音,甚至是當做樂器一樣跟著音樂節奏伴奏用的,沒想到等孩子們拿到玩具在手上把玩時,老師又發話了:安靜!安靜!不許發出聲音!我擦,你把鈴鐺放進瓶子里,還不許孩子拿著它們時發出聲音?這是什么邏輯啊?!接下來,老師要求孩子們拿起瓶子,伸開雙臂,保持這個姿勢不動,不準讓瓶子發出聲音......我在一旁等了很久,始終也沒有等到那個我期待的孩子們拿著瓶子、伴著音樂自由起舞跳動的歡快畫面,哎!

  瓶子禁聲訓練結束后,老師又讓孩子排成兩條隊伍,大家在老師“一二一”的口令下,踏著整齊劃一的步伐回到教室。

  整個室外活動過程與我想象中的幼兒園相去甚遠,與德國幼兒園的室外自由活動場面更是形成極大的反差!德國幼兒園的室外活動,基本都是自由活動的形式,孩子們愛玩啥玩啥,老師只在一旁觀察鼓勵和啟發孩子,確保孩子的安全以及維持游戲秩序。

  維持秩序的意思是指在孩子們發生如爭搶玩具等矛盾時,如果孩子無法和平解決而欲訴諸武力時,老師會出面制止和調和紛爭;如果有孩子不遵守規則排隊,老師也會出面堅定地告訴TA不可以插隊。維護公平和正義在德國是深植人心的價值觀。

  在德國,沒有男生女生分開站隊,沒有踏步走,甚至沒有要求排好隊才能去操場,更絕不會違背天性和人性地要求天生愛動的小小孩拿著鈴鐺瓶子卻要保持安靜。有人說,德國幼兒園那么自由散漫,沒有老師的嚴厲管教,出來的孩子能懂得遵守規則和自律嗎?呵呵,要知道,德國人恰恰是世界上最遵守規則、視規則為神圣不可侵犯的民族啊!

  反觀我們偉大的中華民族,雖然祖國的花朵從小就受盡了各種管束和紀律訓練,長大了卻還是變成了最愛鉆空子、最愛插隊和闖紅燈的民族之一。

  這是因為,很多國人一直分不清紀律和規則的區別,甚至將二者混為一談。

  規則的建立是為了更好地服務大眾,讓每個人都生活在公平安全的社會里。在一個規則健全、人人遵守的環境里,每個人都是規則的受益者,尤其是那些無權無勢的普通人。正因如此,規則的制定是符合人性和道德訴求的:它保護弱者的權益不被侵犯,它防止強者為所欲為。規則與自由一點也不對立,相反,健全的規則賦予了我們更多自由去做自己想做的事,過想過的安心生活:不必再擔心家里的房子突然被強拆,不必擔心存在銀行里的血汗錢突然不翼而飛,不必擔心孩子吃的奶粉是否是假冒偽劣,不必擔心疫苗有沒有過期,不必操心到底要不要給老師送禮、送多少...

  而紀律呢,則是和規則完全風馬牛不相及的一個概念。紀律的制定通常是為了讓一方絕對服從另一方,不能質疑,更不能挑戰。它不一定符合人性和道德,它的服務對象主要是紀律的制定者,是紀律制定者以紀律之名限制服從者行為的工具。

  幼兒園里,中國學守紀律,德國學守規則

  文章開頭寫到的國內幼兒園一幕其實已經過去一年時間了,但我現在回想起來總還是歷歷在目,在我的記憶里揮之不去。

  那位老師帶領孩子進行的室外活動,說實話我都不好意思稱它為“活動”。我在操場外駐足了半小時,卻絲毫沒有看到老師給予孩子自由玩耍、運動和探索的機會,有的只是沒完沒了的紀律約束 - 毫無正當理由可言,更談不上尊重兒童的科學發展規律。

  男女生分開站隊,真的有那么重要嗎?請問這樣做對孩子有什么好處?讓孩子學到了什么?- 嗯,很可能加深了性別隔閡。

  好好的鈴鐺為什么非要命令孩子拿手上不許發出聲音?我想破腦袋也想不出這樣做的好處,孩子最可能學到的是服從權威,高度服從,不要問為什么,不要問對錯,老師要你這么做,你就得這么做。

  踏著整齊劃一的步伐,喊著一二一的口令能讓孩子學到什么?嗯,大概就是讓孩子從小學會我要和別人一樣,保持隊形,特立獨行、與眾不同是可恥的、可怕的。

  中國孩子在幼兒園里學到的是服從紀律和權威,老師代表著高高在上的權威,權威的話不容質疑,等級關系明顯。孩子們對老師更多的是怕,怕不聽話挨批評和懲罰。小時候怕老師,長大了怕領導,怕一切權威。他們對紀律的服從更多的是源于害怕,而不是發自內心的認同,所以一旦外界的監督(或管束)和懲罰機制缺位了,他們也不再把遵守規則視為己任,開始肆意踐踏規則。

  曾經,有朋友對悠悠媽說,悠悠不愛吃飯,送去幼兒園就好了,讓老師管管她。對持有這種想法的家長我只能報以呵呵一笑 - 它暴露了兩個問題。

  首先,會這么說的家長就是認可了國內幼兒園老師的紀律管教法:即對孩子從外界施加壓力,樹立老師這個權威人物,本質是把孩子內在的怕轉換成外在的聽老師的話。反正大家從小都是這么過來的,從小就被教導在幼兒園和學校要聽老師的話,很少有人想過這么做有什么不好。

  其次,說這種話的家長是把教育的責任推給老師,讓孩子養成好好吃飯的習慣本應是家長的本職工作,怎么能全部交給老師呢?事實上,有很多在家不好好吃飯的孩子,雖然在老師的管教下變得可以在幼兒園好好吃飯了,可是回到家還是變身小霸王,全家人追著喂飯才肯吃幾口。

  為什么?正是紀律與規則的區別,紀律的本質是恐嚇與害怕,規則的本質是認同與內化。

  如果孩子在幼兒園學到的僅僅是遵守紀律而已,那么一旦TA脫離那個令TA害怕的權威環境,比如回到家,孩子害怕的因子消除了,也就感到沒有必要繼續遵守紀律了。此外,這種教育模式下,還很容易培養出欺軟怕硬的不健全人格。

  相反地,如果孩子學到的是規則,在互相尊重與理解的基礎上認同人人都應遵守的規則,那么無論TA走到哪里,無論有沒有人監督TA,TA都會自覺地去遵守規則,主動去維護公平和正義。

  德國幼兒園怎么教孩子遵守規則?

  德國沒有“聽話”一說,德語里甚至不存在“聽話”這個詞,德國父母從不要求孩子“聽話”,他們教孩子在幼兒園尊重老師和同學,遵守規則,友好相處。

  德國老師和孩子不是上下級關系,孩子沒有義務服從老師,老師也不會對孩子下命令。德國幼兒園老師的角色更多的是支持、引導、陪伴與啟發。面對老師這個“權威”,德國孩子從小學會的是:老師的存在是為了幫我、支持我,遇到困難、有任何合理需求時我應該向老師尋求幫助。

  1.餐桌規則

  德國幼兒園的餐桌上,老師不要求孩子必須把碗里的飯菜吃完,吃多吃少是孩子的個人決定,老師不會干涉。但有一條原則,吃飯時一定要坐在桌前,一旦孩子中途離開餐桌,就被視為已經吃飽,不允許再回來接著吃。

  在悠悠的入園適應期,我曾陪同她在幼兒園用餐,親眼目睹到德國老師嚴格的一面:當時一個淘氣的小男孩,吃了幾口就想跑下桌玩,老師只是問了他一句“吃飽了沒有”,行動上沒有任何阻止。小男孩玩了一會兒又跑回餐桌前,就在他伸手準備去拿食物的時候,老師一把奪過他的盤子,將盤子里的食物迅速倒進旁邊的垃圾桶里,然后溫和而堅定地告訴他:吃飯時要專注,吃飽了再下桌。下桌就表明吃飽了,不能再回來接著吃。

  這個場景估計中國家長看了會覺得老師是在懲罰孩子,對孩子太嚴了。不過,作為家長,我當時就坐在餐桌旁,德國老師毫不避諱地當著我的面做了這一切,說明在老師眼里,這是理所當然的做法。

  的確,這種做法就是正面管教中著重提倡的自然結果法,它和懲罰以及恐嚇有著天壤之別。自然結果法是讓孩子自己體會TA行為的自然結果,并學會承擔自己行為的后果。不吃飯會餓,不穿衣會冷,不洗手會生病,不收好玩具會找不到玩具,這些都是自然結果。通過自然結果,孩子學到的是內化的規則,自發愿意遵守。而刻意的懲罰和恐嚇要么只能奏效一時,要么會容易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使雙方陷入權力之爭。

  其實孩子不好好吃飯時,你根本不需要氣急敗壞地扔下一句:“不吃,不吃餓死你!”(恐嚇)或 “不把飯吃完,晚上就不準出去玩!”(威脅和懲罰)自然結果法與懲罰恐嚇威脅最大的區別就在于大人的態度,一個溫和而堅定,一個氣急敗壞大吼大叫。孩子不吃就算了啊,反正等下餓肚子的是TA自己,吃飯這么私人的事情,你為什么要替孩子做主吃多少?其實小孩子肚子餓不餓,該吃多少,TA自己心里最有數。

  2. 收納整理規則

  德國幼兒園教的第二個讓我印象深刻且無比佩服的規則是收納整理(aufräumen)。相信很多有寶寶的家庭都有這樣的困擾:家里寶寶的玩具散落得到處都是,剛剛收拾好的家里,沒一會功夫又被寶寶弄得亂七八糟,白收拾了啊!

  德國幼兒園對此采取的是身教和熏陶。悠悠所在的德國幼兒園每天都要收納整理四次:

  早上自由活動后、晨會之前,要收納一次;

  吃完早飯、玩玩游戲,出發去森林(或院子)前,要收納一次;

  戶外活動回來,吃完午飯,孩子們午睡時要收納一次;

  下午放學前,要收納一次。

  每次開始進行下一個活動之前,都要先收納整理一番。每一次收納都要把教室里散落的玩具和家具全部放回原位。從無例外。雖然每天重復四次同樣的收納工作在很多國人看來是在做無用功、浪費時間,但也正是這樣幼兒園里日復一日貫徹執行的收納整理規則培養了德國人從小講干凈、愛整潔、會收納的良好生活習慣。

  在收納的時候,老師并沒有強迫孩子們參與,一般都是老師先動手,嘴里號召著孩子們來幫忙,小孩子一聽到老師需要幫忙,大多數都會踴躍地伸出援手;)不幫忙的小孩德國老師也不會強迫,等著時間發揮作用。久而久之,形成了routine慣例,一到收納整理的時間,孩子們就會主動幫忙。以前我家悠悠也是個不愛收拾的孩子,后來去幼兒園熏陶了幾個月,現在每天晚上玩完玩具睡覺前,她都會學著老師的語氣叫一聲“aufräumen!”(收納整理啦!)然后和我一起把玩具收拾放好。

  身教的力量之大真的超出我們的想象,在教育孩子時,不需要說教,不需要物質獎勵,你希望孩子做到什么,自己先做到就行了。

  3. 先來后到和輪流玩規則

  遇到孩子們爭搶玩具時,德國老師一般都遵循先來后到原則,并沒有強迫孩子分享哦!一個玩具誰先拿在手里誰就有先玩的權利,如果另一個孩子過來搶玩具,老師會明確制止TA,告訴孩子這個玩具別人已經在玩了,你可以等別人玩完了再玩,或者先玩其他的玩具 - 這時候老師會指著另一個玩具轉移孩子的注意力。

  有時候如果一個孩子一直霸占著一個玩具不放,(比如滑步車,幼兒園僅有四輛),老師會向這個孩子建議:“再玩5分鐘就給XXX玩了哦,你看TA都等了好久咯!”,然后再轉頭對XXX說:“你玩10分鐘就換SSS玩了哦,大家要輪流玩!”

  4. 喝水規則

  不像國內的許多幼兒園有統一的喝水時間并要求孩子必須把水喝完,德國幼兒園在喝水上是非常隨意的,孩子想喝就喝,喝多喝少自己決定。但有一個規則孩子必須遵守:喝水時一定要坐在放水的桌邊,喝完再起身去玩。

  德國幼兒園這么規定是為了讓孩子喝水時專心,以免邊走邊喝嗆到,或者水灑出來弄濕地面發生滑到,喝水規則的制定是出于孩子的安全考慮,同時也培養了良好的喝水習慣。而國內幼兒園對喝水時間和喝水量都做了規定和限制,不考慮個體的需求差異,僅僅是為了方便老師管理學生。規則與紀律的差別,一目了然。

  5. 午睡規則

  德國幼兒園沒有強制性午睡,不想睡的孩子可以自由活動,但有一條規則需要遵守:不能在別的孩子午休時大聲喧嘩。你不睡是你的自由,但打擾到其他在睡覺的孩子就不對了。悠悠現在看見爸爸在睡覺,都會主動輕聲輕語,遵守別人睡覺時不打擾的規則。這條規則讓孩子既學會了尊重自己的意愿,又同時要尊重和考慮別人的感受。

  如果問德國幼兒園最注重培養孩子的什么能力?我想答案就是規則意識和良好生活習慣吧。

  從今天起,請大人在給孩子設定界限和規則的時候,想一想,你設置的到底是規則還是紀律?是為了圖自己方便還是教育孩子?

(供稿:張潔瓊    校對:張潔瓊   郭彤洋)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