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6-05-17 來源:紅纓教育 作者:客戶中心 點擊:次
當“窮養兒子富養女”像一首流行歌曲一樣,在許多年輕的父母口中傳唱的時候,恐怕它也會像流行感冒一樣,將孩子的成長和發展引向歧途。
情景再現
親子班下課后,下起了雨。大多數家長都是騎車帶孩子回家,有一位媽媽沒帶雨衣,大聲地責罵孩子:"就說要下雨吧!我說開車來,你偏偏要坐自行車!人家沒車沒辦法,你有車不坐一定要坐自行車。看,真下雨了吧?現在怎么辦?咱倆都得淋雨了。"孩子也就2歲多,聽到媽媽的責罵后大哭起來,沖著媽媽叫喊:"我就是要坐自行車!我就是不要坐小車!淋雨怎么了?淋雨更好玩!"
這是孩子的性格有問題嗎?還是媽媽的想法有問題呢?
關鍵點分析
生活條件好了,是不是就可以放棄傳統美德呢?如果家長一味嬌寵孩子,讓孩子從小就在物質生活方面追求享受、毫無節制,長大后必然沾染許多壞毛病:浪費、愛慕虛榮、不思進取等。家庭教育最關鍵的是對孩子心靈成長的關注,孩子心理健康比什么都重要,只有人格健全的孩子,長大后才能靠自己贏得精彩的人生。
這位媽媽很疼自己的孩子,刮風怕吹著,下雨怕淋著,家里條件也不錯,有私家車,對孩子更是呵護有加,明顯有富養孩子的心理。孩子坐慣了小車,想找坐自行車的樂趣,這也許是小孩子的天性,無可厚非。問題出在哪兒呢?這位家長明明知道天要下雨,卻聽了孩子的建議,選擇騎自行車,說明孩子已經很任性了,而這種任性可能就是家長平時太過寵慣、富養所致。在已經養成任性毛病的孩子面前,家長的話已經不起什么作用,孩子這么小就逆反,家長已經開始吞咽自己釀出的苦酒了。
富養,不是僅僅給孩子提供良好的物質生活,也不是過度關注孩子,更不是驕縱孩子。有時可以嘗試一次"低水平"生活,也是大有好處的。那位媽媽已經騎自行車來了,天已經下雨了,就不要責罵孩子了,母子一起面對現實,積極樂觀地解決問題,共渡難關,可以培養孩子吃苦耐勞的精神和不向困難低頭的韌勁。
關鍵幫助
招數一:不要隨意滿足孩子的欲望和訴求
現在生活水平提高了,孩子的很多愿望在家長看來是很容易實現的。在物質方面,必須買的物品,當然不能含糊,但有些東西并不是孩子急需的,甚至算奢侈品,家長就不能縱容孩子。隨意滿足孩子的要求,只會助長他的欲望不斷膨脹。要讓孩子明白,錢再多也不能亂花,要買真正需要的東西。當孩子提出一個愿望時,家長可以跟他一起分析這個愿望是不是合理、是不是急需,如果不是,就要打消念頭,或者推遲實現。漸漸地孩子就會養成習慣,提出要求之前會仔細考慮。孩子在快下雨時還提出坐自行車,這個要求是不太合理的,家長當時就應該打消他的念頭,可以等天氣好時再體驗自行車的樂趣,就不會出現后來媽媽的惱羞成怒和一通責罵。
招數二:培養孩子勤儉的美德
即使家里再有錢,也要注意節約,能用的東西盡量用,能省的錢就不瞎浪費。家長在家中拾掇東西時,可以變廢為寶、舊物新用,做這種"革新"工作的時候,可以讓孩子在一旁觀看,一邊干活一邊跟孩子說:"這些東西改一改都還可以用,變廢為寶是一件有意義和神奇的事情,對吧?"同時,還可以讓孩子做小幫手,拿拿工具、扶扶物品等,讓他們體會其中的過程和樂趣。
招數三:與孩子一起體驗"吃苦"的感覺
生活水平高了,就容易喪失吃苦的精神。因此,偶爾找一些“吃苦”的事情與孩子一起體驗一下,可以磨煉他們的意志。比如上面這個案例,既然天下雨了,家長沒開車,只有自行車,這時媽媽一味責罵孩子,只會引起孩子自責或撒潑。與其這樣,還不如用積極的態度引導孩子體驗在雨中騎車的苦與樂。其他孩子都能忍受雨天,為什么他就不能忍受呢?體驗一次后,不用家長多說孩子自己也會明白,原來開車與騎車是有很大不同的,便會珍惜自己現有的生活,同時也知道了其他人的生活狀況,會理解與體諒別人,一舉多得。
(校對:張潔瓊 郭彤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