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6-05-04 來源:紅纓教育 作者:客戶中心 點擊:次
近年來,“中國式媽媽”成了一個被國際關注的詞匯。《生命時報》最近利用官方微博,并聯合人民網健康頻道、新浪網健康頻道、三九健康網等開展了一項大規模調查,近20萬人參與,票選出網友心目中的“中國式媽媽”。
我們就排名前六的特征,邀請權威心理專家逐一進行分析。這些特征或許是我們育兒的一面鏡子,不僅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愛孩子,還可能對他們的性格和以后的人生產生負面影響。
受訪專家:
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組織與員工促進中心研發部主任 肖震宇
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簽約心理咨詢師 鄭莉
太操心難自立
“天冷多穿點”、“過馬路看車”、“晚上早點回來”……很多媽媽天天把這些話掛嘴邊,說一次是叮囑,說多了便可能是嘮叨,孩子嫌煩,還可能引發親子矛盾。
中國自古講究“大家庭觀念”,崇尚“母慈子孝”。而在解放前,女性千百年來最重要的“工作”就是相夫教子,這種對孩子的過分關注流傳至今。
從心理學角度看,太操心源于不安全感,總擔心自己沒交代清楚孩子會出狀況。但這樣的好心往往得不到“好報”。不少媽媽說:“我把好東西全給他一人,他好像是應該的,根本不領情。”
此外,事無巨細的代勞、叮嚀會剝奪孩子獨立的機會。比如作業本忘在家里了,媽媽趕緊請假去學校送,這種操心的價值很低,反倒慣出孩子的依賴性。
建議:這樣的媽媽要增強接納和包容能力,相信自己也相信孩子;該說的話點到為止,同樣的叮囑不要超過3次;跟孩子說話要有明確的交流目標,就事論事,不要把一件小事擴展到其他種種事情上。
愛控制易叛逆
有些媽媽把孩子從小管到大。小時候不許孩子早戀,長大了又逼婚;小時候不準孩子出去玩,長大后又嫌他老宅在家;小時候逼孩子好好學習,長大又讓他趕緊工作賺錢……小時候孩子“不聽話”非打即罵,孩子似乎沒有話語權。
中國歷來有“母以子貴”的傳統觀念,很多母親把孩子當成自己的畢生事業。她們按自己的意愿為孩子規劃“美好”未來,把“聽話”當作孩子的優點。如果孩子隨著自己的性子做事,就是“叛逆”。殊不知,這樣的管控反而會養出叛逆的孩子。
拳頭握得越緊,沙子漏得越快。教育也是,越控制,孩子就會離你越遠。愛控制的媽媽還常把“別人家的孩子”掛在嘴邊,恨不得自家孩子完美無缺。她們甚至用孩子滿足自己的虛榮心,與親友攀比,導致孩子疲憊,沒主見,甚至迷失自我。
建議:真正愛孩子的媽媽會把孩子的快樂放在第一位,而不是讓孩子用所謂成績來償還你的愛。
太緊張很脆弱
很多媽媽神經繃得太緊,孩子咳嗽、打個噴嚏,就懷疑生了大病;快跑兩步就擔心摔跤;跟異性伙伴玩得好就懷疑早戀……她們包辦孩子的一切,也盯著孩子的一舉一動,一有“跑偏”的跡象就無比緊張。
過度保護的背后是媽媽對孩子的關心,也從側面體現了控制欲和對人對自己的不自信。中國的孩子在國外被認為獨立性差、依賴性強,早已有之。國外的孩子不到10歲就能跟著父母做樹屋、準備野餐便當。在中國,如果孩子拿著工具錘錘打打,很多媽媽會沖上去奪下來,擔心孩子弄傷自己。
建議:媽媽們要學會放手,先要自信,同時相信孩子沒那么脆弱。我們的父母從小環境不如現在,但如今都身體健康、事業有成,我們為何不相信孩子呢?
太無私不會愛
中國的母子關系非常特殊,家族制度和“傳宗接代”觀念讓中國夫妻缺少愛情或表達愛的能力。男主外、女主內的基本格局造成父親的缺位。因此,很多時候不是孩子需要母親,是母親更需要孩子,特別是一些母親對兒子的過度依戀大量存在。
母親太無私,本質上是一種“戀子情結”,親子間界線模糊,可能導致一系列家庭問題。最直接的就是養出依賴心強、行為退縮的孩子,對男孩的愛情、婚姻影響尤其大。
建議:這樣的媽媽的不妨反思一下,每分每秒不離開的陪伴,真的是孩子需要的嗎?成長本身就是分離的過程,要接受孩子是獨立個體的事實,并學會用獨立的姿態與之相處。
我們提倡母親要參與到孩子的成長中,但不要剝奪父親愛孩子的權利,更要有自己的生活。
太勤快變自私
每天起早摸黑,天亮買菜做飯,叫孩子起床,把牙膏擠好,送孩子上學,晚上輔導作業,深更半夜還要為孩子洗衣收拾……這是很多媽媽每天的工作,所有家務都是分內事,習慣大包大攬,不讓孩子動手,孩子似乎也覺得這些是媽媽的分內事。
但媽媽太勤快,孩子卻會覺得無事可做,日久還會覺得這種好吃懶做的生活是理所應當的。有的孩子很自私,不允許任何人碰自己的東西;有些小孩把好吃的挑著吃完,剩下的給爸爸媽媽吃。他們認為全世界都該為自己服務,比較自私。
建議:這樣的媽媽倒不如學學猶太母親,從小讓孩子做點力所能及的家務,培養孩子做事的能力。
老愧疚愛抱怨
中國媽媽很容易愧疚、自責:“都怪我起晚了,孩子沒吃早飯就上學了”,“都怪我沒照顧好孩子,晚上又發燒了”,“都怪我沒時間給孩子輔導功課,這次考試又沒考好”……
首先,中國媽媽對孩子要求多、期望高,自然會生出“補償心理”。其次,過分以孩子為中心,恨不得把所有時間、精力都貢獻出來,一旦做不到就生出深深的愧疚。最后,媽媽們包辦孩子的一切,不愿給孩子自由,自然也要為孩子負責。歸根結底,容易愧疚的根源就在于媽媽們對孩子要求太多,對孩子的自由剝奪得太多。
建議:媽媽常感愧疚,并在言行中表露出來,會使孩子變得愛抱怨。比如媽媽說“忘記給你帶傘了,沒想到今天下雨了!”下次孩子就可能會抱怨:“都怪你沒給我帶傘,害我淋濕了!”
可以這樣說:你要學會看天氣預報,出門前看天陰了帶把傘。最重要的就是把選擇的自由還給孩子,也讓他學會承擔責任。
(供稿:郭桐煬 校對:張潔瓊 郭彤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