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6-04-12 來源:紅纓教育 作者:客戶中心 點擊:次
今天和朋友聊天,朋友說起2年級的小女兒,問她:“媽媽生病了需要休息多長時間?”媽媽不明白孩子要干什么,只是模糊回答她,“那要看得了什么病,一般不太嚴重的病最多休息1個月就可以了,嚴重的病就要看病情的情況由醫生建議休息的時間。”接著她女兒說“媽媽,我真想現在就生病,這樣我就不用去上學了”。
媽媽心里咯噔了一下,就順著女兒問,“你為什么不想上學了呢?”女兒的回答更是讓媽媽吃了一驚“我的同桌實在是太惡心了,不是挖鼻孔,就是吐痰,我沒辦法上學了”。媽媽不知道該怎樣和孩子溝通,找女兒的班主任了解了情況,班主任的建議是不能事事都順著孩子的意思,是需要媽媽的一些態度的。
媽媽一方面說服孩子繼續上學也是很艱難,另一方面也沒有很好的辦法解決孩子在學校的問題,搞得媽媽非常的困惑,到底要怎么做才能讓孩子開開心心的去上學呢?如果你是這位媽媽,你會怎么和女兒說呢?你會怎樣幫助孩子呢?
為什么同學的一些外在的行為會對她產生這樣的影響?
首先從身體的反應來說,這是孩子身體的自然反應。
孩子真的在看到同桌的一些不雅行為、聽到同桌的一些不太好聽的聲音時,身體就會有不舒服的感受。這個不舒服的感受可能來自身體真實的反應,也可能來自孩子對于這個行為的評判,因為不喜歡這樣的行為或聲音,而產生身體的不好的反應。
另外我們需要反思一下,成人在對孩子平時的教育和引導,是否經常對類似的行為進行禁止甚至過度的排斥。
孩子是因為被教育的關系對類似的行為接受不了,而且會格外的關注周圍出現的類似的行為。可能同桌的動作并不大,聲音也沒有那么夸張,但因為被特別關注而顯得格外的突兀。也有可能是孩子自身非常的敏感,沒有人在這方面對她進行教導,孩子自然而然的就對這樣的行為、聲音很敏感。
第三我們還需要更多的和孩子聊天,去了解孩子不想上學的真實的原因。
真的只是因為上面說的事情,還是另有乾坤。要想了解到孩子真實的想法,父母在和孩子聊天的過程中一定帶著滿滿的愛和接納來進行,父母只要有一點點評判的意思,就別想在孩子那聽到孩子內心真實的聲音。很可能那個聲音才是我們更需要幫助孩子的部分。
不管孩子的感受是從哪里來,當孩子因為外在的干擾而受到影響時,作為父母是需要引導孩子去解決這類的事情。很顯然不上學是一種解決的方法,只是這個方法帶來的是逃避,對于孩子來說并不是非常好的方法。但我們成人需要清楚的是逃避是孩子自我保護的一種方式,不應該被指責、被批評,成人可以做的是幫助孩子找到更好的解決辦法。
我沒有和朋友的孩子探討過不上學的問題,媽媽認為孩子不上學就是因為反感同桌的行為,那我們今天就以此為例來和家長朋友探討一下如何引領孩子去解決問題。
在人際關系建立和交往過程中,我們有一個最基本的三不原則,就是不傷害自己、不傷害別人、不傷害環境。我們每一個人都是根據這三不原則以及家庭傳承的一些規條建立我們每個人的界限,當我們人際關系中的每個人都在我的界限之外時,我就會比較自在、舒服,如果有一個人經常闖進我的界限,就會讓我非常的不舒服,有時甚至非常的憤怒。
這個界限是無形的,它就是我一堆的“應該”,也是一堆我喜歡和我不喜歡的事情,一堆我愿意和我不愿意去做的事情。不管成人還是孩子,當我們說出應該怎么怎么樣時,其實就在表達我們的界限。只是很多的人不清楚這個,總是要和對方辨白哪個應該是對的或者合理的,每個人在表達時都只是看到自己的需要。
我們在引導孩子去看同學的不雅行為時,可以試著讓孩子去看彼此的界限。先看看我自己是怎么看待這樣的行為,再猜猜同學是怎么看這樣的行為的,在關系中,我們可以試著向對方表達我的界限,只是這個表達不能傷害到對方。
我們可以引導孩子練習一下,如何向同學表達自己的感受,邀請同學適當做一些改變,讓彼此都進入自己的舒適區。
對于2年級的小朋友,完整的去做這樣的探索是有點難的,父母可以沿著這個思路慢慢的引導孩子,在這樣的過程中,我們就是在教導孩子如何建立和維護自己的人際關系。在人和人的相處中,我們不僅要關注自己的感受,照顧好自己,同時我們如何關注別人的感受,如何關注周圍的環境,這些都是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需要我們家長去引領和示范的。
要點總結如下:
1. 接納孩子的情緒,不批評、不指責。告訴孩子我們看到了,聽到他所講的。
2. 和孩子一起探索下,這樣的情緒和想法產生的原因是什么,更多帶領孩子去看一下他自己的界限和規條是什么。在這里需要說明的一點是家長不必和孩子用:界限或者規條這樣的詞匯。家長只需要和孩子討論他喜歡什么、不喜歡什么,愿意做什么、不愿意做什么就好了。
3. 帶領孩子一起去猜猜對方喜歡什么、不喜歡什么、愿意做什么、不愿意做什么。當孩子對同學有更多的看到時,孩子的想法是有可能發生變化的。
4. 如果孩子仍然非常堅持自己的界限,我們家長可以帶領孩子去探討對方不做任何改變時,我要怎么做。例如:找老師調換座位是一個方法,但是如果下一個同桌也有些你接受不了的行為時,你要怎么辦?很顯然這樣的改變并不能徹底幫助我們。那你要如何去做。在和孩子做這個討論時,建議家長不要太快的給建議,只是提問,讓孩子去思考就好了。
當然9歲的小朋友還沒有這么強的思考力,父母在提出這樣的問題時一定要注意用孩子能理解的方式去和她討論。我給出的都是家長在和孩子一起想辦法時的方向和思路,具體到和孩子溝通時,怎么用孩子能明白和理解的語言和孩子溝通是非常重要的。
(供稿:張潔瓊 校對:張潔瓊 郭彤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