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6-03-23 來源:紅纓教育 作者:客戶中心 點擊:次
兒童是科學探究的主體,這已經成為大家的一種共識。但是,強調兒童在科學探究中的主體地位并不意味著就不需要教師的指導與參與了。無論是科學活動內容的選擇、科學環境的創設,還是科學活動的具體過程,都離不開教師。教師是兒童科學探究必不可少的支持者和促進者。那么,教師到底應該如何做才能真正成為兒童科學探究的支持者和促進者呢?
首先,教師要選擇一個適合兒童探究的中心主題。主題的來源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兒童所表現出來的興趣。例如,兒童可能對戶外發現的毛毛蟲或蚯蚓產生了興趣,那么主題就可以是生命的需求以及如何滿足它;或者兒童在積木區進行汽車比賽,那么主題就可以是物體如何運動;又或者是在演奏樂器時兒童發現各種不同的聲音,那么主題就可以是聲音如何產生的,等等。另一種是教師根據需要選擇一個她認為適合兒童進行探究但他們自己尚未提出來的主題。事實上,依賴于兒童原發性興趣所能實現的教育目標是非常有限的,教師需要通過創設問題情境、提供易于引發兒童產生問題和探究行為的新材料等方式激發兒童的探究興趣和動機。例如,教師通過一個能引發兒童探究的問題――將一定量的大蕓豆、綠豆和小米都裝進一個瓶子中,來激發兒童的探索興趣,從而引導他們認識物體間的空隙;通過提供不同坡度和不同材質的跑道來引發兒童探究影響物體運動的因素,等等。教師在決定兒童探究的主題時需要明確以下幾個問題,這些問題對于教師明確所選擇的探究主題的適宜性是非常重要的。
★這個主題能夠引發兒童探究的興趣嗎?
★這個主題與兒童的已有經驗相關嗎?
★兒童能夠直接對這個主題進行長期的探究嗎?
★這個主題所包含的基本科學概念是什么?
★這些科學概念是這個年齡段的兒童能夠掌握的嗎?
其次,教師要做好進行這個主題活動的準備。由于科學本身是一個非常專業的知識領域,很多教師并不具備豐富的科學知識背景,因此,事先的精心準備對于教師的科學教學來說就顯得尤為重要。一方面,教師要通過閱讀書籍、瀏覽網頁以及與他人交談等方式來獲取與所要進行的科學主題相關的一些背景知識,明確這個主題所涉及的科學內容和所包含的科學概念,并將這些概念進行歸類和結構化。例如,在對蚯蚓的探究中,教師需要事先了解蚯蚓的外形特征、基本需求、行為方式和生命周期等不同方面的內容及其所蘊含的科學概念,明確這些科學概念間的相互關系。另一更為重要的方面是,教師要親自去觀察科學現象,并運用材料進行科學探究和實驗。通過親身實踐,教師能夠為兒童的探究活動確定和設計適宜的物質環境(包括提供充分的活動空間,挑選能夠激勵和支持兒童進行探究的材料等),能夠預見兒童可能會做的一些事情或可能會問的一些問題,能夠發現有可能引導出兒童有趣想法的挑戰或者關注點,從而為兒童活動以及與兒童就其活動進行討論做好準備。教師在進行活動前需要明確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這些問題可以幫助教師確定活動的準備是否充分。
★我是否了解這一主題所包含的基本科學概念?
★這個空間足夠容納幾組兒童在一起活動嗎?
★我所提供的活動材料是否合適?兒童容易拿到嗎?
★我能給兒童提供哪些書籍、圖片等資料來支持其探究?
★兒童可能會碰到的問題有哪些?
第三,教師要規劃一個兒童探究的時間表。兒童需要時間對一個主題進行深入探究,當兒童從多個角度對一個科學主題進行深入探究時,他們就有機會對其活動進行思考、分析和反思,從而能夠將其所獲得的認識組織成更為深入、更為有效的科學理論或觀念。因此,教師不必刻意追求兒童所探究的科學主題的數量,而應該引導和鼓勵兒童對一個主題進行深入、持久的探究。很多科學探究的主題,如大樹、花、蠶、物體運動等都能夠持續幾周甚至幾個月的時間。教師要為兒童的科學探究規劃和制定一個時間表,這是至關重要的。教師要根據科學主題中的不同內容來安排兒童探究所需的時間和活動方式:集體活動可以使兒童學習和掌握一些基本、核心的科學概念,明確探究的基本過程和方法;45分鐘到一個小時的自選活動則可以使兒童更深入地對新的概念和想法進行探究;而自選活動之后的例行討論有助于兒童分享各自的經驗和觀點。教師在制定兒童探究的時間表時應當明確以下幾個問題。
★有足夠的集體活動時間嗎?
★自選活動時間對于兒童的探索足夠充分嗎?
★我應該怎樣制定探究時間表?
★如何安排兒童科學和其他領域活動的時間?
第四,教師要鼓勵兒童提出問題。一切探究都始于問題,沒有問題,就不會產生探究的興趣,就不能保持持久的觀察和實驗,更不會獲得科學的結論。因此,在科學探究中教師要鼓勵兒童提出問題。教師要努力營造一種能夠激發兒童提問的氛圍,讓兒童敢于提問、樂于提問。同時,教師在鼓勵兒童提問的基礎上,要幫助兒童理清思路、組織問題、學會清晰地進行自我表達。兒童的提問對于教師更好地了解其興趣點和關注點、確立探究的主題都是非常重要的。當然,由于兒童的興趣點會有很多,兒童提出的問題,有的是可以探究的,有的則不能;有的是兒童能夠理解的,有的則是不能理解的。并且,即便是可以探究的問題,我們也不可能一一展開探究。因此,教師要對兒童的興趣點和關注點進行價值判斷,選擇和確定適合于兒童探究的問題。教師在傾聽兒童的問題時需要思考以下幾個問題。
★這個問題能夠直接探究嗎?如果不能,那么可以重新表述以便能直接探究嗎?(例如兒童提出的“為什么水不從管子中流出來”,可以重新表述為“我們怎樣才能使水從管子中流出來”。)
★我能提供給兒童探究這個問題所需要的支持和材料嗎?
★回答這個問題需要利用一些資源(例如書本、網頁或者專家等)嗎?如果需要,什么資源將是最好的?
盡管我們不可能對兒童提出的每個問題都尋根究底,但是教師仍然可以運用各種策略讓兒童認識到他們的想法是有價值和值得尊重的。例如,設立“小問號”欄目,讓兒童相互交流和討論,動員家長參與對問題的解答,等等。
第五,教師要引導兒童的活動,加深他們的理解。兒童的科學探究離不開教師的指導。教師可以通過引導兒童在活動中進行交流、鼓勵兒童記錄和表征他們的活動、記錄班級活動的過程等方式來深化兒童的科學探究,加深他們的理解。
1.引導兒童在活動中進行交流。兒童用語言對自己的活動進行描述的過程也是其對自己的理解和思維進行審視的過程,因此,用語言描述自己觀察的結果和想法能夠使兒童對其活動思考得更深入。而他人的不同觀點也可以引發兒童的認知沖突,促進其自我反思,從而形成對問題更深層的理解。兒童間的相互交流有時是完全自發的,有時則需要教師的引導。教師首先需要對兒童的活動進行仔細觀察,以確定是否進行互動。如果兒童正在專心致志活動,他們可能不想或不需要被打斷。同時,通過觀察教師也能夠洞察什么樣的問題是可以引發兒童交流的。例如,教師通過提問“如何才能讓你們搭的高塔不倒”、“你們是怎么知道蚯蚓吃塵土的”,來引導兒童對搭建高塔的經驗和探究蚯蚓食性的過程進行交流。
2.鼓勵兒童記錄他們的活動。當兒童記錄他們的活動時也就意味著他們正在用一種新的方式來反思其經驗,建構新的理解。例如,兒童在紙上畫出蚯蚓將促使其更仔細地觀察和突出細節,畫流水可以增強兒童對于水流連續性的認識,記錄蠶的生長過程可以加深兒童對生命周期的認識,等等。因此,教師要鼓勵兒童進行記錄,要提供進行記錄所需的各種材料;要根據兒童不同的年齡特點和探究內容指導兒童采用不同的記錄方式,包括圖畫、符號、表格、簡單的文字等;要提醒兒童把握記錄的時機,明確記錄的內容;要對已經記錄完成的活動進行表揚,等等。
3.記錄班級活動的過程。教師通過多種方式,包括文字、照片和兒童作品等來記錄班級中正在進行和已經完成的科學活動,可以使兒童清晰地看到發生了什么,了解發生變化的過程,總結變化的規律,從而幫助兒童理清思路,深化兒童的科學認識,建構正確的科學概念。例如,制作一個記錄圖板,用圖片和文字來讓兒童了解植物是如何生長變化的,毛毛蟲是如何變成蝴蝶的,等等。同時,兒童整個活動過程的圖片也使得科學探究的過程變得直觀可見。此外,這種班級活動的記錄在兒童之間、兒童與成人之間提供了可以進行交談的話題,使兒童能夠在相互交流中獲得發展。
教師在對兒童的活動進行引導時需要思考以下幾個問題。
★兒童是否需要我?如果需要,我可以做什么?應該怎么做?
★我是否具備對兒童進行指導的能力?
★我所做的符合兒童的需要嗎?是否能夠深化兒童的認識和理解?
第六,教師要對兒童的活動進行觀察與評價。通過觀察,教師可以了解兒童的知識經驗,發現兒童的興趣,理解兒童問題的含義,探察兒童據以進行活動的理論以及相互交流的方式等。因此,教師必須成為兒童探究的觀察者。教師要通過拍照、制作記錄板、保存兒童活動的作品等方式對兒童的活動進行記錄,并根據這些記錄對兒童的發展做出評價。教師的觀察和評價對于其進行科學的課程決策、確定兒童下一步的活動內容、明確適合兒童發展需要的活動方式等都是非常重要的。同時,它還可以作為教師與家長、同事就兒童的發展問題進行討論的出發點。但是,教師在對兒童進行評價時,一定要明確評價的價值取向,即要以促進兒童的發展為評價目標。
(供稿:張潔瓊 校對:張潔瓊 郭彤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