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6-02-24 來源:紅纓教育 作者:客戶中心 點擊:次
培養孩子教養,禮貌從細節開始,別小看一個扶門的小小細節,可能會為孩子未來帶來很大的影響,我曾經就在銷售人員的選拔上,優先錄用了一個會扶門的候選人。
記得剛去美國的時候,我覺得那兒的人好像都特別紳士,我還沒走到門前,就有人面帶微笑幫我開門。我想這或許是西方人講究“女士優先”的緣故吧,于是就滿足地徑直穿了過去。一段時間我特別享受這一“待遇”。
慢慢地我發現,規矩并非如此,而是“后來者優先”。凡是公共場合有門的地方,總會看到這樣的情形:走在前面的人,推開門后都要回頭看看后面有沒有人進門。他/她會扶著門讓后面的人進去,而后面的人進去后,也總要向扶門的人說聲“謝謝”,并接著扶。我去孩子學校,特別留意觀察,我給后面的小學生扶門,發現沒一個不說“謝謝”的。無論在學校還是商店門口,很少有人進去后一甩門揚長而去的。
這使我想起郎咸平幾年前說過的一件事。他總想不通為什么他的一個學弟要比他混得好。他的言語中帶有酸味兒。有次這位麻省理工學院教授的學弟去香港演講,郎“盯”上了他。一群人出去吃飯,經過一扇小門。郎說:“像我這種沒有什么悟性的人,傻里呱唧地一腳跨出門就走出去了。”而他的學弟則本能地向后退一步,讓別的人都過去之后他才過去。郎這回才悟出學弟比他“混”得好的道理了。原來在美國選擇人才還有另一個標準,即“一定要做個好人”,而像他這樣目不斜視、揚長而入的就算不上什么“好人”了。
在我們看來是蠅頭小事,別人則看成大事。你不扶門,民間第一個反應就覺得奇怪,然后判斷你缺乏基本的禮貌和教養,更談不上舉止優雅了。一些國家的人看到我們不扶門這件小事特別不順眼,而且更受不了你旁若無人地徑直通過。別人扶門因怕門撞到你的臉,而不是為你專開綠色通道。另一細節是,當遇到別人為你扶門時,雖然還有幾步,也要加快步伐,不可慢悠悠地溜達過去。然后你也得接著扶,直等到后面客人魚貫而入,或有人半途接棒,再緩緩放手,這才算完成了一套“愛的傳遞”的基本標準動作。
在美國的十多年間,幾乎毫無例外的老美都扶著門讓我走過去,我又不得不扶著門讓后面一個人走過去,這個簡單的扶門動作我學了好久,因為我們從小到大從來不學扶門。
德國也是個扶門國家。有人說德國民眾天生素質就比中國人高,其實也不盡然。真正的原因是聯邦德國成立后,政府制定了一套規則,讓民眾自覺提升素質。如德國有法律規定,關門時不小心把人撞了,你得無條件賠償,還得幫人醫治。這些規定都很具體,操作性很強。還有遵守交通規則、按秩序排隊等等,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良好的行為就變成了習慣,這個社會就變得文明起來了。
當我給企業高層上課提及這個話題時,有位學員跟大家分享了個人的親身經歷。一天上班,他涌入了電梯。這時,遠處有個糟老頭模樣的人朝著電梯方向跑得氣喘噓噓。這時,電梯內的人分別按下了樓層按鈕。不知怎的,他的目光注視到那老者身上并動了惻隱之心。那會兒他用手扶著電梯門,等著老頭兒過來。進了電梯里,老頭兒問了他做什么,叫什么,隨后他就隨著人流進了辦公室。一刻鐘后,電話鈴響了,說請他去董事長辦公室。他進去一看,喲,椅子上坐著的不就是那個糟老頭嗎?他意外地被告知今天被提升了。董事長告訴他,他來公司多少次,今天終于遇到了“意中人”。
有個小學生說,在她的生活中,有一位愛她的人,那就是她奶奶。最令她感動的不是奶奶給買好吃的東西、買好看的衣服或者做一頓豐盛的菜飯,而是看起來一個毫不起眼的動作——扶門。慢慢地,這孩子也開始學會為奶奶扶門了。有時候孩子對愛的詮釋往往很簡單。我們的學校教育把學生培養成有知識的人,但不一定有文化、有教養,這讓我們受過多年素質教育的精英,在國際商務場合常常顯得不適應,而知識、文化、修養三者之間并不能劃等號。
有人說中國人缺乏禮貌,也有人說這只是個習慣問題,這些說法都沒有錯。不過,往深里想,或許這里還有個“面子”的問題。我又不該他欠他,憑什么要給那么大面子拉住門給后面的陌生人提供便利呢?拉門恭候來人乃是賓館服務員的事兒。
中國自古有句老話:“與人方便,自己方便”,恐怕至今還是至簡的大道、不煩的要言。如果我們的老總能像那位董事長那樣及時獎勵員工,那么這家公司的其他員工就會積極效仿;如果老總能利用權限形成內部制度,你的員工到了社會上也會自覺傳遞愛;如果老總還能自己給女士、下屬(或自家太太)扶門,這更會讓人民群眾肅然起敬,他們內心定會萌生小女孩對奶奶的感激和尊敬。如果在一個企業里你看到上下互相扶門,這里就君子多、淑女多,門風正,人際關系和諧。
你習慣扶門嗎?如你能因善小而為之,你就不愧為“好人”了。也記得請把它教給孩子。
(供稿:郭彤洋 校對:張潔瓊 郭彤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