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6-01-08 來源:紅纓教育 作者:客戶中心 點擊:次
這也許正是美國小朋友的風格吧,家里玩具堆如山,爸爸媽媽時不時買幾件不說,逢年過節親朋好友更是送個不停,明明高興的同時,爸爸媽媽可真是為此而頭疼了一番,為了盡興地玩,小朋友會天女散花般地把玩具扔一屋,每天晚上爸爸整理起來可真是個大工程,而不整理又實在看不下去,而且很多時候客廳里滿是玩具以至于連個下腳地都沒有
雖說每天晚上爸爸都會帶著明明一起收拾玩具,但媽媽想,這樣下去也不是個事兒,一定要教會小朋友主動去收拾玩具,要從根源上解決問題。而且媽媽個人認為,收拾玩具,貌似微不足道的一件小事,但以長遠的眼光來看,還是益處多多的一件事情:
- 讓明明自己收拾玩具,一次只玩一件玩具,可以提高小朋友自我控制的能力;
-通過自己收拾玩具,明明知道了先做什么、再做什么,分清先后順序,做事更有條理;
- 委收玩具之“重任”于明明,小朋友體會爸爸媽媽到對自己信任的同時,責任感也會自然而然地增強;
-明明只有自己收拾過玩具,才會體會到爸爸媽媽收拾玩具的辛苦,因此更珍惜自己和他人的勞動成果。
好吧,說了這么多明明自覺收拾玩具的好處,那么媽媽究竟是如何讓小朋友更好地看管好自己和弟弟的家當,每天兩次自覺地收拾玩具的呢?媽媽的做法如下:
【重質而非量】媽媽覺得,玩具多,不但收拾起來比較困難,而且不利于小朋友注意力的培養,理解了這一點,在后來買玩具的過程中,媽媽一直本著重質而非量的原則,每一種類型的玩具只買一件,這樣一來,明明對這件玩具,非常愛惜的同時,鉆研的精神也非常強。
【定期性冬眠】除了后期購買玩具的【重質而非量】,媽媽對于明明之前的很多玩具做了歸類整理,將玩具按照類型分類(如益智型、動手型等等),每隔一段時間替換著拿出不同類型的玩具給小朋友,而其它的玩具則選擇定期性冬眠,這樣不但收拾起來比較容易,而且還可以增強明明對玩具的新鮮感。
【游戲中完成】對于小朋友來說,枯燥的說教遠不如寓教于樂的效果好,在教明明收拾玩具的過程中,媽媽會采取游戲和擬人的方式,如:1. “玩具們陪明明玩了很久,都累了,他們想回家睡覺了,明明送他們回家吧”;2. “媽媽和明明比賽收玩具,看誰收得快、收得好”;3. 找一個玩具盒,為明明建一個“動物園”,午睡時間到了,明明安排所有的小動物去“午休”吧!
【每次玩一件】以往的明明玩玩具,都是嘩啦一下子,把所有的玩具都“請”出來,堆得滿地都是,后來媽媽便規定,每次只能玩一件玩具,想玩另一件玩具之時,一定要把這件玩具先“送回家”,才可以“請”出另一位“好朋友”。如此以來,明明一直是處于玩玩具、收玩具的無限循環之中,到了中午或晚上再收拾,就是輕而易舉之事了。
【循序而漸進】對于明明自己收拾玩具的要求,媽媽采取了循序漸進的政策,分為以下幾個步驟吧:1. 把玩具堆放在墻邊桌邊柜邊就可以了(只要不在客廳中間就行);2. 把玩具送回玩具盒;3. 將玩具分類放回指定的玩具盒;4. 物歸原處,什么地方拿來的玩具,放回什么地方;5. 自己分類整理;6. 分類整理再高一級的要求便是,怎么樣美觀,怎么樣方便,怎么樣安全(這一步目前還在進行中)。
【適當的懲罰】對于媽媽再三強調而明明拒絕收拾的玩具,適當的懲罰,不但有必要,而且收效也是非常顯著的,詳情大家可以參見之前的“接受懲罰也是一種成長與學習的經歷”一文,媽媽這里就不多啰嗦了。
媽媽最后語:從行為學的角度來說,一件事情連續堅持21天就會成為習慣,在媽媽的監督下,感覺明明午餐前和睡覺前自己收拾玩具(包括弟弟玩過的玩具),已經成為一種固定的模式,只是偶爾會因為玩具多,小朋友有點無從下手而請爸爸或媽媽幫忙。媽媽相信,隨著明明的日漸長大,自覺收拾玩具的好習慣,一定會延續而成為更有意義的美德,也可謂是情商的培養吧!
(供稿:張潔瓊 校對:張潔瓊 郭彤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