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5-12-23 來源:紅纓教育 作者:客戶中心 點擊:次
專家提醒,有些父母在教孩子識字時采用簡單的抄、默等方法,機械地死記硬背,這種方法效果很差,并且損害了孩子的學習興趣,使其產生厭學情緒,扼殺了孩子創造力和想像力的發揮。
專家看法:識字是上學以后的事
與主張“早起步”的家長不同,也有家長認為,識字對學齡前兒童來說太枯燥、太抽象,在幼兒階段不應當進行識字教育,識字應是小學教育的任務。教育家盧梭就認為幼兒過早識字毫無意義。
的確,晚識字不見得一定會影響智力的發展。據記載,清朝的戴震9歲時才會說話,10歲時才入私塾讀書,而后來他卻成為集哲學家、數學家、訓詁學家、地理學家和教育家為一身的學者;北京大學副校長陳章良教授在7歲之前也不識字,而他不到30歲就成為博士生導師。這說明,識字早晚和以后的智力水平以及取得的成就并沒有必然的聯系。
然而,早期教育研究顯示:3歲前沒有開始識字的幼兒容易患語言“小兒麻痹癥”,以致進入小學后閱讀困難,適應能力差,影響智力發育,造成終生障礙。0到6歲大腦處于記憶能力最強階段,是識字的關鍵期。美國心理學家推孟在“天才發生學”的研究中指出:有44%的天才男童和46%天才女童都有5歲開始閱讀的經歷。由此看來,學齡前兒童的識字教育還是有必要的。
專家看法:順應規律結合實際
每個漢字都是音、形、義有機聯系的符號刺激物,幼兒學習漢字有利于右腦開發,而右腦的開發對兒童智力的發展具有決定性意義;0到6歲學會2500個字,能提高幼兒自主閱讀的能力。同時,3至6歲的幼兒正處于興趣廣泛、精力旺盛的年齡,而閱讀可以充分調動他們學習知識的興趣。
當然,如果將識字早晚作為衡量孩子智力水平的唯一標準是很片面的。3歲以前的兒童思維特點是以直觀行動思維為主,思維離不開具體事物和動作,不可能通過抽象概括認識事物的本質。即使能認一些字,也是機械記憶,就是把文字當成一種圖形強行記憶,很快就會遺忘,這樣會增加大腦的負擔。
天下父母都希望孩子聰明好學,為孩子打下良好的基礎,教孩子識字不僅要順應兒童學習的規律,更要結合孩子的實際情況。這就需要家長對孩子多觀察、多了解,培養孩子對識字、對學習的興趣——興趣,才是最好的老師。
(供稿:張潔瓊 校對:張潔瓊 郭彤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