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5-12-15 來源:紅纓教育 作者:客戶中心 點擊:次
吃苦教育,這一口號喊了很多年,致使很多家長都蜂擁而至的吵著鬧著要對孩子進行吃苦的教育,說什么今天的孩子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是吃苦,要讓他去吃點苦,讓他去受點罪。總認為孩子吃了苦,就會好好學習,受了罪以后就會懂得珍惜。
于是,很多教育機構看準了商機,抓住了家長的心理需求,開辦起了吃苦夏令營、冬令營之類的活動。其實,所謂的吃苦,無非就是把孩子們弄到大山里,或者是比較偏僻的地方,開展一些拓展活動,上上課之類的;有的是打著吃苦的招牌,把孩子弄到賓館里,吃的、住的比平時還要好。
幾天的課程下來,孩子不但沒有吃到苦,反而更幸福。因為,出來總比在家天天看著父母的臉要好受得多,甚至有的孩子養成了不良的習慣,比如:抽煙、喝酒、談戀愛。
即便是真的通過參加夏令營的活動,孩子吃到了苦,回到家中父母也將會對孩子進行補償,讓孩子吃好的喝好的,父母的這種心態,反而會讓吃苦教育演變成一場教育鬧劇。
之所以有吃苦教育口號的出現,也正說明了當下教育的欠缺。讓孩子吃苦,吃哪些苦,通過吃苦教育起到什么教育目的,再讓孩子吃苦之前,父母一定要清楚這些問題。
之所以讓孩子吃苦,是因為當下有些孩子生在福中不知福,浪費成性,遇到困難就退縮,做事經常半途而廢,生活沒有規律等等。父母想通過吃苦教育來轉變孩子的行為與觀念,以達到教育目的。
其實,真正的吃苦未必就是到偏僻的地方去,讓孩子吃苦思甜。這種形式的吃苦,會讓孩子感覺到挺好玩,沒什么大不了的,不就是搞搞游戲嗎,這有什么難的,有什么苦的。表面的讓孩子吃苦,但是,在孩子的心里卻沒有苦的意思。這種走過場的吃苦教育,并沒有起到讓孩子從態度上意識到苦的作用。
讓孩子吃苦,并不是一種形式,而是要讓孩子具備一種吃苦的精神,這種精神才是孩子真正需要的。那么,什么是吃苦的精神?持之以恒、做事有毅力、有韌勁,遇到困難不退縮,吃苦就是要懂得節儉,節約,有責任感等等。
所以,吃苦教育并不是像炒作的那樣花樣繁多,吃苦教育就在普普通通的日常的生活中。蘇霍姆林斯基說:“讓孩子動手,親自參加實踐,吃點苦,受點累,不但可以探究知識奧秘,培養創造能力,而且有利于堅強意志和吃苦耐勞精神的形成。”
1、讓孩子做自己能做的事情,嘗試不能做的事情
從小就要讓孩子做自己能做的事情,比如:自己穿衣,吃飯,整理被褥,背書包等等。孩子在做這些小事的過程中就鍛煉了他的能力。其實,吃苦就是一種能力,是否能夠自己完成任務,這體現了孩子的綜合素質。
還有一些是不適合當下年齡段所做的事情,但是,會隨著年齡的增長以后要做的,這就需要父母提前有意識的安排孩子去做,在孩子做的時候,父母要及時的給予協助,因為這些事情超出了孩子的能力,但是,不要包辦代替,通過做這些事,可以激發孩子的潛能。
2、讓孩子承擔自己要承擔的后果,不夸大也不縮小
有快樂就會有痛苦,這是任何人在所難免的。所以,父母要清楚這一點,當孩子有個頭疼腦熱的時候,就要告訴孩子,生病是一件并不快樂的事情,要打針,要吃藥,甚至有時還要做手術,會疼、會苦、會難受。而不要用“善意的謊言”哄騙孩子。更不要夸大其詞,以此來嚇唬孩子。
特別是當孩子犯了錯誤的時候,父母也不要因為心疼,從而袒護他,或者是為他解脫,甚至代替孩子去承擔后果。這些都是不可取的,讓孩子在受苦的同時,鍛煉孩子的敢擔當,勇于承認錯誤。
3、父母吃苦在先,身體力行做出表率,孩子才會效仿
有些父母把孩子送去參加吃苦的教育,自己卻懶得吃苦,不愿意吃苦。平日只會教育孩子要吃苦,給孩子講述自己曾經多么的不容易,生活多么的艱苦,講完了,自己該怎么做的還是怎么做,沒有任何的變化,這種只說說而不做的教育方式不會起到任何作用,反而會讓孩子說,只會教育別人,自己從來都不做。
要讓孩子懂得吃苦的重要性,自己就要從小事做起,以身作則身體力行,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也只有這樣,才能有說服力,孩子也會效仿父母的行為去做,而不只是停留在口號上。
吃苦教育并不是一次活動就能解決的問題,重要的是融入到日常的生活中去,讓孩子在生活中體驗,在體驗中感悟,在感悟中把吃苦的精神融入到自己的能力之中。
吃苦并不是面子工程,而是實實在在的教育,不是讓孩子玩一玩,而是要讓孩子從思想上,態度上真正的有所轉變。
(供稿:張潔瓊 校對:張潔瓊 郭彤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