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5-12-07 來源:紅纓教育 作者:客戶中心 點擊:次
個別兒童的問題可能是幼兒園老師經常會遇到的具有普遍性的問題,如何讓“個別”成為“普通”是班級工作和教研的重要部分。經過第一學期的嘗試和努力,我園小三班的個別兒童在融入集體生活方面普遍有了很大進步,主要表現在能夠參與集體活動,在老師的個別輔導下能夠有目的、有效率地進行個體和小組學習。在第二學期中,教師應該針對他們已有的進步,制定更有針對性的教學和幫助策略,讓個別兒童盡可能地不在集體中凸顯他們的與眾不同,而是讓他們越來越正常化。這對于個別兒童和班級中其他幼兒來說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社會能力問題的分析與指導
在所有的問題中,教師應該把社會能力問題的解決放在首要位置。雖然認知和社會性能力互相制約,互為基礎,但在幼兒園這樣一個有利于兒童社會性教育的環境中,從增強幼兒社會能力方面著手,將會更容易顯現教育的效果。社會能力有助于兒童建立積極的同伴關系,而良好的同伴關系又有助于幼兒在集體中為更多同伴接納,從而增強幼兒同伴學習的機會,也就會促進他們在認知和行為上進行學習和調整。在培養幼兒的社會能力過程中,應主要依據社會指導的遷移性原則,即教師通過在不同情境中反復培養兒童的某一社會能力,使幼兒在某種情境中獲得的社會能力與行為在其他類似情景與場合中也能表現出來。具體方法如下:
1.根據幼兒的社會能力水平與特點,有針對性地為其創設交往的機會
例如有一名幼兒一直沒有形成穩定的同伴關系,其他幼兒在游戲中從不主動邀請他參加。而且據家長講,住在同一小區的同班幼兒在家長帶領時也不愿和他一起玩。這樣他總是獨處,缺乏交往機會。針對這一情況,教師在組織游戲時,就會有意將與這名幼兒合作搭檔的機會分配給那些通常在同伴中成為游戲領導者的幼兒。這些交往能力較強的幼兒一般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忽略這位幼兒的笨拙動作和經常出現的情緒過于亢奮等問題,并能通過自己的努力將其注意力轉移到游戲上來。這樣在幼兒的自由活動中,老師再讓這名幼兒參與到某一個群體中去時,就比較容易使得這.-群體中的領導者幼兒關注到他的存在,哪怕一兩分鐘的接納和共同游戲,也會讓這名幼兒異常興奮和滿足。
同樣的方法也在另外一名社會能力欠缺的幼兒身上進行了嘗試。由于他特別喜歡模仿,更樂于追隨和聽從同伴的指導,因此在集體游戲中表現得非常好。學期末這位幼兒即將赴美探親,到班里告別的時候,他的爸爸和姥姥親眼見證了孩子在集體中的歸屬感:音樂響起的時候,總有7、8個甚至1O多個幼兒主動來找他作搭檔,而此時這位幼兒的表情十分愉悅和滿足,說明他已經體驗到了自己在集體中被接納和被喜愛。
2.改善與提高幼兒在家庭中未能很好形成的社會能力
有位幼兒的主要問題是對幼兒園生活的陌生感和不適應。經過第一學期的各種努力,她已經做到順利來園并投人一日生活,也在老師的幫助下形成了較穩定的同伴關系,但是情緒經常反復,一般原因都是在幼兒園體會到了挫折感,例如發脾氣不吃飯時沒有得到老師的容忍,答錯問題后沒有得到老師以往那樣沒有原則的鼓勵和肯定等。另一位幼兒的不適應表現在于不能有目的地參與同伴間的討論,而是經常自說自話,通常沒人聽得懂他想表達的意思。通過觀察發現,他和父母交往的時候,父母總是耐心聽他說完所有的話,不管有沒有意義,一律點頭答應,然后匆忙離開去忙自己的事情,此時這位幼兒會顯得很滿意。
有研究指出,兒童在社會能力形成中有一個現象,即歸遞現象,指的是家庭中形成的消極社會認知與行為如果沒有得到有效的教育干預,在學校中會繼續惡化。可見,這兩位幼兒的不適應需要老師和家庭配合進行矯正。在集體或小組討論和談話時,這兩位幼兒都是有較強意愿發表自己看法的,因此老師盡量給予他們說話的機會。其中,前者家庭學術氛圍濃厚,知識面很廣,經常說出一些其他幼兒不了解的知識。只是她特別在意自己的意見所得到的反饋,如果是正面的,她就會很高興地坐下;如果她說的不對,老師即便沒有負面評價,只是讓別人繼續發表看法,她都會咬著嘴唇悶悶不樂好半天。家長也覺得經常要不斷地鼓勵她、肯定她,時間長了很累,但是不肯定她,她就會發脾氣。所以,在班里老師盡量多給她發言的機會,說的次數越多,說錯的機會也多,老師故意不像以前那樣顧及她會不會受挫折,而是很誠懇地告訴她哪里說的不對,很客觀地評價她的回答。她逐漸地也習慣了,表情不像以前那樣不自然了。而從家長那里,老師也不經常聽到關于她“昨晚又不高興了”等類似反饋。
而對于后者,老師不會像父母那樣對他的話只提供耳朵而缺乏有意義有針對性的反饋,而是會在他沒完沒了地自說自話過程中打斷他,重復他的前一段話,并問:“你是這個意思嗎?”他會回答:“對。”然后繼續說。有時候老師也會干脆終止他的表達,讓他聽聽別人的意見。這樣讓他能夠意識到自己剛剛想要表達的意思可以用另外一種簡單而準確的方式說出來。一段時間以后,老師發現他越來越“不守紀律”,總是在老師說話的時候在下面和其他小朋友交談。然而,這對于他來說反而是進步,因為他的話終于被小朋友聽懂了,所以他們才能長時間的交談,以至于對方幼兒根本不關注老師正在講述什么。
二、認知能力問題的分析與指導
存在語言能力問題的三名幼兒都不存在言語理解的問題,而是表達能力較差,或者說言語表達能力發展滯后,還停留在3歲左右甚至更低的水平,如區分不出過去、現在和未來;只能用簡單的主謂結構進行提問和回答;詞匯量貧乏;很少問“為什么”等。
剛好這一學期我們開展了有關閱讀的主題活動,對于大部分幼兒來說,主題的目標在于正確閱讀圖書,愛護圖書。但對于在言語表達上欠缺的幼兒來說,只是鼓勵他們多看書,指導他們理解畫面,將每一幅畫面的內容聯系起來。同時書筐里那些適合嬰班幼兒閱讀的概念書幾乎就是為他們準備的。事實上,這幾名幼兒不用老師的引導,自然地就偏愛那些包含各類汽車、水果圖片的書。他們逐漸地過渡到嬰兒小童話一類的故事書,通過觀察背景簡單的人物和動作,將每一幅圖畫連貫起來。
之后班里開展故事會活動的時候,有一位幼兒在媽媽的幫助下還準備了一個《小鹿班比》的故事,用幾個較完整的句子將故事表達得比較清楚,這個活動也讓這位幼兒十分有成就感。在學期末的時候,另一位幼兒似乎到了他的說話爆發期,熱衷于“告狀力,經常向老師報告:“老師你看他又撕書了!”等等,句子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長度。在區角活動的時候,他也一邊操作一邊和對面的小朋友交談。雖然句子結構還很簡單,但他的進步是顯而易見的。
三、行為問一的
分析與指導
兒童的身心發展水平和本身的氣質特征都影響其行為發展,在幼兒園里老師的態度和環境也是重要的影響因素。對存在行為問題的幼兒,可以采取如下措施:
1.樹立榜樣
班杜拉認為,人人都會成為兒童行為學習的榜樣。在幼兒園,老師是權威的,因此老師的一舉一動必定成為兒童模仿的對象。一個班級具有什么樣的氛圍,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老師的態度,這一點在蒙臺梭利教室中體現得最為突出。當老師說話輕聲細語,態度溫和,班里通常顯得非常安靜。如果教師嗓門很大,孩子也會大嚷大叫,所以老師們先要做到小聲交談,不可以因為犯懶而隔著桌子喊人,并且在教室中活動時也要求幼兒用很小的聲音說話,同時引導幼兒模仿他人,例如“曦曦現在最安靜,最專心,所以她的畫很漂亮。”
在環境安靜的時候,有行為問題的幼兒也極少出現亢奮的情緒狀態,或很少被別人告狀。這都是安靜的環境使人情緒平和的緣故。反之,有一次一名幼兒不小心把一整盤玩具扣到地上,發出巨大響聲,有行為問題的幼兒原本在安靜地操作自己的玩具,聽到巨響后突然興奮地手舞足蹈,奔向響聲發出的地方,一邊跺地板一邊雙手用力拍打窗臺,很久都沒有平靜下來。可見,對于情緒自控力差的幼兒,安靜的環境是多么重要。
2.通過游戲幫助兒童矯正消極行為
針對個別幼兒的攻擊性行為,采取教導、強化、消退、懲罰等方法,使其逐漸了解符合社會規范的行為,建立正確的行為,并矯正消極的行為。如每一次當有攻擊性行為的幼兒因為各種理由——“某某沒有按照老師要求做,我告訴他他不聽”等,對同伴使用攻擊性行為之后,除了道歉,還要安慰被攻擊的幼兒,直至其親口說出原諒。在這一過程中,老師指導有攻擊性行為的幼兒學習如何站在他人的角度理解他人的需要和理由,逐漸讓他在做出攻擊性行為之前考慮到對他人可能造成的傷害。在家長的配合下,這名幼兒的攻擊性行為越來越少,這是非常可喜的轉變。
(供稿:張潔瓊 校對:張潔瓊 郭彤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