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5-11-17 來源:紅纓教育 作者:客戶中心 點擊:次
鄭麗娟 中國教育新聞網—中國教育報
心理傷害對幼兒的健康發展影響很大,美國心理學家艾吉蘭教授指出:“在心理上受過傷害的兒童,在其成長中所遭受的思想和心理阻滯,甚至比在肉體上受過傷害的兒童更大。”教師在幼兒心目中是絕對的權威,教師在幼兒面前所說的每一句話,都會成為孩子們行動的指南,甚至還有可能會成為孩子們的信仰。因此,教師在教育中的行為不得不慎重。
要“樹立正確的健康觀念,在重視幼兒身體健康的同時,要高度重視幼兒的心理健康”。然而,在現實生活中,幼兒園教師許多時候會有意無意地對幼兒的心理造成傷害。
有些孩子性格內向,他們有苦只會往肚里咽,如果他們受到心理傷害,他們會整天郁郁寡歡,時間長了就會有得抑郁癥等心理疾病的風險;對于外向的孩子而言,如果他們心理上經常受到傷害,就會以攻擊、報復、破壞、惡作劇等不良行為向外界發泄內心的不滿。為了促進幼兒心理的健康發展,教育工作者必須重視幼兒園里的心理傷害問題,盡量減少教育言行對幼兒心理的傷害。
教育過程中教師對幼兒的傷害有哪些
語言對幼兒的無意傷害
由于我們心理衛生保健意識不強,在教育活動中,教師在很多時候傷害了幼兒的心理并且沒有覺察到那是一種傷害。
一位教師看到別人把幼兒按能力分組進行教育活動后,實施所謂的“因材施教”。她在教育活動正式開始之前,大聲地對全班小朋友說:“請能力差的小朋友坐到這邊來,能力強的小朋友坐到那邊去。”然后根據幼兒的位置,對他們提出不同的教學任務和要求。這種做法違背了教育活動中最基本的原則——尊重幼兒。
許多時候,當幼兒回答不出教師的問題時,教師往往會和藹地說:“你先坐下來想想,聽聽別的小朋友是怎么說的。”其實,這在無形之中會讓幼兒心里非常難受,因為教師的話讓他感到自己不如別人。而許多教師并不知道自己的話已經深深地傷害了幼兒的自尊心。對于因所謂的“能力差”(有些并不一定是能力差,只是某一方面尚未得到發展)而自卑,進而不愿舉手回答問題的幼兒來講,不是強迫他們多“鍛煉”就能解決問題,而是要為其創造成功的機會,從而樹立自信心。
教師在幼兒面前所說的每一句話,不管是對是錯都有可能會成為孩子們行動的指南,甚至還有可能會成為孩子們的信仰。教師在幼兒面前說話不能不慎重啊!
教師對幼兒的有意傷害
如果我們細心觀察就會發現,教師對幼兒的心理傷害不僅有無意的傷害,而且還有有意的傷害。這是不能容忍的,但它確實是我們幼兒教育存在的客觀現實,不能不引起我們幼教管理者和研究者的關注。
在幼兒園里,我曾見過一位上了年紀自以為經驗相當豐富的教師號召全班幼兒不和犯錯的孩子來往。比如,在一次課間休息時,一位幼兒將另一位幼兒打哭了,教師在沒有調查原因的前提下,就把那位“打人”的幼兒拉到講臺前,對其他幼兒說:“今天某某不乖,大家羞一羞他”。于是孩子們用手比劃著,“羞”那位犯了錯誤的幼兒。接著,教師又對小朋友們發出號召:“大家不要他了,叫他出去”。接著,所有的幼兒一齊叫道“出去!出去!我們不要你了!”最后,那孩子被趕出了活動室。
我們知道,這位教師是為了“教育”那位犯了錯誤的孩子,為了讓他以后不要犯同樣的錯誤。這樣的教育有沒有效果我們暫且不談,但我們可以肯定的是,這樣的教育肯定對那名幼兒的心理產生了傷害,并且對其他沒有犯錯誤的孩子來說也不是件好事,它會誤導孩子——只要別人犯了錯誤,我們就可以羞辱他。
還有一位調皮的幼兒在教育活動過程中不小心跌倒,老師見到后不但不給予同情,反而對孩子說:“摔倒了吧?!誰叫你那么調皮!現在摔倒了吧!”在孩子需要安撫的時候,我們卻用難聽的語言去刺痛他,這種不人道的做法可能會給孩子留下永遠的傷痛和陰影。
偏愛對幼兒造成的傷害
偏愛是指教師不能把愛公平地撒向每一個幼兒,出現厚此薄彼的一種情感偏向。教師的偏愛,影響著教師對不同幼兒的態度和教育行為,而這些又影響著幼兒心理的健康發展。由于偏愛而導致我們的教育行為失當,進而影響孩子心理的健康發展,這是十分普遍的現象。教師應該明白,偏愛對所有的孩子都是一種傷害,為了所有孩子心理的健康發展,我們應該公平地關愛每一個孩子——不管他們的個性如何、長相如何、能力如何、社會背景如何,他們都是我們祖國的未來!
態度給幼兒帶來的傷害
我曾發現這樣的一個例子:有的幼兒平時洗手時不注意關水龍頭,有一次幼兒從戶外體育活動回來洗手擦臉之前,老師一再大聲強調:“大家洗完手后,一定要記得關龍頭。”可是,所有的幼兒洗完手出來后,老師發現還有一個龍頭沒有關。看到這一情形,那位教師很生氣,然后氣呼呼地在班上對所有的幼兒說:“是誰剛才沒有關水龍頭的,現在馬上去把水龍頭關了!”教師怒不可遏,環視著所有的幼兒,幼兒個個被嚇得頭低低的,誰也不敢吱聲。
幼兒的心理是脆弱的,是極容易受傷的,一旦受到傷害,就將會對其人格的健康發展帶來難以預知的消極影響。因此,我們一定要從教育的各方面盡量減少對幼兒心理的傷害。身體傷害容易被人發現,一般也容易恢復;但心靈的傷害則不易被人發現,并且其后效十分持久,甚至會影響孩子的終身。
教學內容對幼兒的傷害
在教學內容的選擇上,如果我們不注意它的適應性,很可能就會出現某些教學內容對大多數幼兒心理的健康發展來說是有益的,而對少數或者某個幼兒來說則是有害的。比如,我們教幼兒學習《布娃娃之歌》,這首兒歌的歌詞是這樣寫的:“布娃娃,大眼睛,小嘴巴,真漂亮,真可愛”。這可能會傷害到“小眼睛”、“大嘴巴”的孩子;我們教幼兒唱《世上只有媽媽好》,可能會刺痛失去母親的孩子,使“沒媽的孩子像根草”的失落心態進一步加強。教師在選擇教育內容時,一定要考慮到它對所有幼兒的影響,不能因其促進絕大多數幼兒心理健康發展,就可以傷害其他少數的幼兒。
從教學內容的難度來看,如果難度過大,某些幼兒可能很少學會教師所安排的教學內容,這不單單意味著孩子在今后的學習中失去了相應的認知基礎,同時還意味著孩子對今后的學習失去內在動力,更為嚴重的是這些孩子會對自己完全失去信心,覺得自己不是學習的“料”,這將成為孩子今后發展的一個很大的障礙。因此,我們在選擇教學內容及其難度時,除了要考慮它是否符合有關的教學原則,還要考慮它對每個幼兒心理健康的影響。
教師應注重幼兒的心理健康教育
教師在教育過程中,有些傷害是可以避免的。只要教師在平常的教學中注意個人的不良行為,就會減少對幼兒的傷害。在準備教材時,多考慮一下孩子的感受;在處理突發事件時,多考慮一下自己的言辭再發聲;在說話的時候,換位想一想孩子聽了會怎么做……總而言之,教師的工作要求我們對幼兒負責。為做到這一點,我們應該對自己的一言一行多加注意。為了避免對幼兒造成心理傷害,教師要注意以下幾方面:
樹立科學的兒童觀。每個兒童都是獨立的個體,他們有獨立的人格,有被愛、被肯定、被尊重的心理需要。教師要尊重兒童,平等地對待每個兒童,充分認識心理傷害的嚴重后果。
加強個人情緒的調節。教師要善于做自己情緒的主人,要加強道德修養,“以理制情”,加強業務知識的學習,自覺地支配自己的情緒。教師還要學會自我情緒的疏導,自己有不良的情緒時,及時向親人、朋友傾訴,不能遷怒于幼兒。教師要用意志克服各種困難,在困難和挫折面前始終保持樂觀、豁達的心態。
堅持因材施教。教師所追求的就是要實現每個兒童“個人的”、“自由的”發展,要根據每個幼兒的興趣、愛好、個性特點以及個人的發展需要“因材施教”,真正實現全面發展的教育目標,切不可“一刀切”。
幼兒的學習乃至整個發展都是在與環境的交互作用中完成的。兒童生態學強調利用環境來陶冶人,即通過創設最適合幼兒成長的教育環境來改變兒童的不良行為。經典條件反射理論告訴我們,在原有的非條件反射和條件反射的基礎上,幼兒可以依據不同的環境建立起新的行為習慣和方式。因此,創造良好心理環境的意義就在于有效地掌握影響人的心理和行為的各種環境因素,通過科學的管理方法和手段,利用和控制相關因素,使之有利于幼兒的健康成長,保證幼兒教育目標的實現。
(供稿:張潔瓊 校對:張潔瓊 郭彤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