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5-08-12 來源:紅纓教育 作者:客戶中心 點擊:次
那些
幼兒園招生策劃方案參考
園內準備
1、招生電話必須保持隨時有人接聽,座機如無人接聽,應設置呼叫轉移到招生老師的手機,盡可能避免漏接咨詢電話。
2、將幼兒園門口的門鈴突出顯示,有些幼兒園操場很大,而大門又沒有門鈴又沒電話號碼,著急入園的家長要么展示自己的“中國好聲音”,要么默默離開。
3、如果幼兒園開通了微信公眾賬號,將微信二維碼展示在幼兒園門口明顯位置,方便家長通過微信了解幼兒園。
4、除官方的一些資質,幼兒園也可多參與相關的社會機構或協會,參與社會上各種機構或協會,將獲得的牌匾將獲得的牌匾掛在幼兒園大門口顯著位置,以彰顯實力。
5、編寫幼兒園的家長手冊。在這本手冊里,把幼兒園的概況、舉辦者的背景、辦園理念、辦園特色、幼兒園發展史、收費標準、入托須知、聯系方式等做一詳細的介紹。若有家長來咨詢時,可送上一本,宣傳冊上要印有最新的電話和二維碼。
6、編寫活動記錄冊、幼兒園榮譽手冊、伙食記錄冊、幼兒作品記錄冊。待家長咨詢的時候展示,并讓家長了解我們的付出。
7、在咨詢環境中,為避免因為孩子哭鬧而導致咨詢過程不暢,應準備一些玩具,圖書讓孩子能暫時安靜,如果條件允許的話,在面對帶著孩子來的家長,安排兩個老師,一個老師是負責介紹,一個老師負責安撫孩子。
8、根據幼兒園實際情況,在幼兒園大廳及門口制作宣傳展板,以便家長前來咨詢時參看。讓家長通過圖文的形式了解幼兒園的實力。 9、幼兒園經濟條件允許的話,在咨詢過程中,通過“平板電腦”將幼兒園照片、視頻、畢業照、成長點滴展示給咨詢的家長,更直觀的展現幼兒園的實力。
10、家長來咨詢第一個見到的人一定是門衛,因此,在招生旺季一定要督促門衛注意自身形象、注意言談話語,并且一定要做到出入要登記,體現咱們幼兒園的規范與專業。
11、最重要的就是招生老師。招生老師不是普通的銷售,他要了解孩子的成長規律,了解幼兒園課程的特色,對幼兒園有整體的了解,幼兒園的招生老師絕對不是僅僅通過話術忽悠、打折優惠、額外贈送來達到銷售目標,教育不是標準品,也不是一次性服務,我們要通過自身的實力去贏得家長的信任,才能獲得長久穩定的生源。
12、將幼兒園資質展示在明顯的位置,讓家長進到幼兒園就能知道咱們幼兒園是正規的。
廣 告
1、目前家長都習慣使用微信,因此建議幼兒園與時俱進,都免費申請微信公眾帳號,用80后家長最容易接受的方式與家長進行互動。(具體設置辦法,請參考紅纓后花園網站-信息平臺-搜索“微信”,查看相關內容)
2、所有老師都要關注微信,并轉發相關的招生、宣傳文章,通過活動讓更多的人去參與。
3、彩頁雖然形式老套,但依舊是有效的做法,只要稍微改變一下,在彩頁上將幼兒園的微信二維碼印刷上去,在周邊小區、各幼兒園家長出入必經地發放(超市、商場、兒童城等等)。注意,不要直接在別人家幼兒園門口發放,不要與這些幼兒園發生正面沖突。讓家長關注微信,通過微信報名的家長獲得一定優惠或小禮物。
4、做一些橫幅,如“XX幼稚園限額報名中,報名熱線XXX”掛在小區主要出入口,以及主要街道上。
5、依據自己的經濟實力,有選擇地在當地媒體,通常是電視臺、報紙、室外廣告牌上做宣傳。
6、與物業商議,在小區宣傳欄中放置幼兒園招生海報。
7、在當地熱門論壇網站,定期發關于幼兒園的活動預告、育兒故事等等。
活 動
1、為了讓更多孩子來到幼兒園,適應幼兒園,可免費讓幼兒在幼兒園游玩。創造一個兒童游玩的人文環境。園長不要可惜大型玩具會被孩子玩壞。
2、親子活動:通過親子比賽、手工制作、跳蚤市場、燒烤、園所尋寶讓孩子和家長熟悉幼兒園環境,降低孩子對幼兒園的陌生感,加深家長對幼兒園的了解與信任,從而促成報名。
3、公益類活動:兒童圖書館,對外開放,可以接受登記的家長,對未入園的家長收取一定的押金,獲得租書的權力;專家講座,免費的育兒講座,讓家長建立幼兒園的專業認知。
4、體驗課程:讓幼兒參加免費特色課程(熟練課程),了解上課是怎么回事。讓家長也感知幼兒老師的專業度。
5、演出類:幼兒文藝匯演、教師才藝展示、畢業匯報演出。
6、合作:與周邊早教機構、兒童城進行合作,通過繳費分成的方式,將生源引入到幼兒園。
7、所有的活動一定要盡可能多的索取家長信息,如果能馬上成交的,絕對不等下一秒。不能現金,就刷卡,不能刷卡,就定金。
8、活動后要趁熱打鐵,將家長信息進行分類,讓招生老師進行針對性的溝通,如從未上過幼兒園的孩子與上過幼兒園的孩子要區別對待,小班的孩子和大班孩子的區別對待,學前班的孩子要如何對待,甚至同一年齡段的幼兒家長也會有不同的需求,爸爸來咨詢和媽媽來咨詢,也要不同方式跟進,切記不要用同一個招生方式去面對所有的家長。
很多招生的細節不是三言兩語就能說清楚的,幼兒園事無巨細,絕對是一個細節決定成敗的行業,所以對于幼兒園經營者,一定要用心經營,一定要對得起這些孩子,這些家長的信任。?
(供稿:郭彤洋 校對:張潔瓊 郭彤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