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5-08-06 來源:紅纓教育 作者:客戶中心 點擊:次
托班開學不到兩周,就有不少家長前來咨詢:孩子哭鬧著不肯上幼兒園怎么辦?孩子晚上在睡夢中哭了怎么辦?孩子在幼兒園尿濕褲子怎么辦?孩子的臉上怎么會有傷痕?所有的這些現象又使家長們“浮想聯翩”:孩子一定是被欺負了、被嚇著了、被餓著了、被打了、摔了、尿了……總而言之,老師不管我的孩子——潛意識中隱藏著對教師和幼兒園的不信任與不認可。
的確,對于2—3歲的幼兒來說,入托讓他們第一次離開家人,獨自適應陌生環境和集體生活,這既是其成長過程中的一次關鍵飛躍,也是一個巨大的挑戰。因為依戀和安全是該年齡段幼兒的內心需求,所以幼兒在入托時會產生一系列的負面情緒,如焦慮、不安、緊張、排斥等,而隨之引發的便是家長的焦慮、不安、緊張、排斥等。而家長的負面情緒如果再影響幼兒的話,就會導致本已困難重重的入托適應更為艱難。
可見,教師應做好引導工作,緩解家長的焦慮情緒,才能更有效地幫助幼兒順利度過適應期。
一、家長焦慮情緒的原因分析
(一)“獨一代”家長成熟度不足
如今的年輕家長大多是“獨一代”,長期處于自己父母的呵護下,具有很強的依戀性和不成熟性,所以對于育兒,他們更是無所適從。例如,榮榮入托后一直哭泣,不愿與媽媽分離。年輕的媽媽就拿著榮榮的奶嘴和毯子,每天哄著榮榮來園。直到有一天,榮榮不哭了,愉快地與媽媽道別,不料卻引起了媽媽的不安,問教師:“他為什么不哭了?”顯然,家長對幼兒有著十分強烈的依戀情緒,當幼兒適應了幼兒園的環境后,家長反而會有一種失落感。
(二)缺乏育兒經驗
盡管各地陸續放開了有關二胎的政策,但是大多數幼兒依然是獨生子女,父母缺乏育兒經驗,對于幼兒入托這一未經歷過的階段表現得十分焦慮。相對而言,家有兩寶的家長則淡定而理智得多,因為他們擁有大寶入托時的經驗,對二寶的入托適應做好了充分的心理準備。
(三)不恰當的對比
很多家長喜歡將幼兒在早教機構的表現與入托后的表現進行比較,認為自己的孩子在早教機構時完全沒有問題,但入托后的哭泣令人意外,這應該是教師或幼兒園的問題。事實上,幼兒在早教機構始終有家人的陪伴,而入托后離開家人使其產生了強烈的不安全感,才造成了幼兒在這兩個場所完全不同的情緒和表現,而家長們并沒有意識到這一點。
(四)整個社會的信任度下降
當今社會在迅速發展,可惜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度在逐漸下降。而個別幼兒教師虐待幼兒、體罰幼兒之類的負面新聞,更加劇了家長對教師的不信任。
例如,開學沒多久,曾有一位家長咄咄逼人地質問教師:“昨天我女兒脖子上都是抓痕,怎么回事?”教師向家長解釋,由于當時天氣炎熱,再加上幼兒激動的情緒,導致其滿頭是汗,散落的頭發貼在脖子上,幼兒邊哭邊抓撓脖子,可能是此時形成的抓痕。但家長卻斬釘截鐵地回應:“不可能,我已經檢查了她的手指甲,很短的,不會造成傷痕。”不少家長堅信,在這樣的集體環境中,幼兒一旦受到傷害,教師是難以立刻知曉并采取措施的。甚至有一些家長還認為,教師看見幼兒哭泣,會產生厭煩,從而對幼兒做出一些過激的行為。
二、家長焦慮情緒的表現形式
(一)對幼兒充滿依戀
幼兒對家長有著深深的依戀之情,同樣家長也會產生這種情感,認為幼兒離開自己就不能適應。送幼兒入托時,家長的內心十分矛盾,既希望他能夠盡快適應環境,又在潛意識里希望他是離不開自己的。這樣的心態導致家長在教室里久久逗留,抱著哭泣的孩子不愿離去。與其說是幼兒不肯放手,不如說是家長更難割舍。
(二)對幼兒的傷心表示同情
當家長看見自己的孩子哭泣時,會露出認同的表情,甚至發出¨寶寶真可憐”的感嘆。家長認為幼兒入托后的一日生活“苦不堪言”,放學后對幼兒百依百順,彌補內心的歉疚。
(三)要求教師多關注自己的孩子
幼兒自理能力弱是家長最大的顧慮。不少家長總是擔心教師照顧不周,不斷打電話詢問情況,提醒教師幼兒的各種生活習慣,要求教師多關注自己的孩子,或在接送時透過教室門窗的縫隙窺視自家孩子的情況。
(四)對幼兒的在園生活表示猜疑
幼兒回家后,有些家長會從負面的角度詢問在園情況,如“老師喂你吃飯了嗎”“有沒有小朋友打你”等。當幼兒表現出異常的逆反等不穩定的情緒時,家長就會懷疑幼兒被欺負或是受到不公平的待遇。
三、緩解家長焦慮情緒的策略
(一)預先告知
在幼兒正式入托之前,教師可開設“家長學堂”,向家長分發介紹幼兒園制度或課程的文本資料,增進家長對幼兒園的了解:還可以向家長提供有關幼兒入托適應的資料,并舉例說明幼兒入托后可能會出現的幾種常見狀況,幫助家長做好心理準備和應對措施。
1.健康狀況
入托后的適應需要消耗幼兒的體力和精力,抵抗力會隨之下降,同時集體生活容易引發幼兒之間的交叉感染,且2—3歲屬于疾病的易感年齡,因此一些體質較弱的幼兒可能會反復生病。教師應向家長建議:保證幼兒的休息,避免額外的體力消耗;平時注意鍛煉身體和有效的戶外活動;添加富含維生素的食物,以增強幼兒的免疫力。同時,教師也應告知家長,幼兒園會做好開窗通風\玩具消毒等措施,盡可能減少幼兒之間的交叉感染。
2.服裝狀況
幼兒園有豐富的材料,包括膠水、顏料等美工材料。盡管教師為幼兒提供了一定的保護措施(如讓幼兒穿上工作衣),但不少幼兒還是會難以避免地弄臟衣服。教師應向家長建議:不要為此責怪幼兒,否則不利于幼兒的適應和探索:讓幼兒穿普通、舒適的服裝來園。
3.情緒狀況
入托幼兒的哭泣是常見表現,但也有一些幼兒在第一天并沒有哭泣,而是在過了一兩天后,甚至一個星期后突然開始哭泣。這是因為幼兒對入托的新鮮感逐漸變淡的緣故。也有一些幼兒,只在家長來園接的時候哭泣,這說明他們在看見家人時釋放了一天的壓力。教師應向家長建議:盡可能用積極正面的口吻與幼兒進行交流,舒緩幼兒的緊張情緒,如“幼兒園真好玩,有那么多玩具、那么多小朋友”等,列舉幼兒園的優勢,讓幼兒產生向往;也可以讓幼兒帶上自己的玩具,適當安撫幼兒的不安情緒。
4.情感狀況
部分幼兒對教師還沒有建立信任和依賴,會出現憋尿或尿濕褲子的狀況。教師應向家長建議:不要指責幼兒,給幼兒準備可替換的褲子,并告訴幼兒“老師是非常喜歡小朋友的,最喜歡幫助小朋友了,下次如果想要小便告訴老師,請老師幫忙”。有了成功的體驗后,幼兒很快會對教師產生信賴感。
5.自我服務狀況
一些幼兒入托適應的時間比較長,除了受性格等因素的影響之外,還與幼兒的自我服務能力有關。如果幼兒在一個陌生的環境里連自己的基本需求都無法滿足,那么他一定會非常排斥這個環境。教師應向家長建議:讓幼兒在家里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培養獨立進食、穿鞋、上廁所等能力,這對增強幼兒的自信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6.飲食狀況
有些家長發現幼兒在放學后能吃很多零食,或是晚飯時飯量增加,就認為是其在園時沒有吃飽的緣故。其實,這是幼兒入托后的常見現象,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有很多,比如幼兒在園時的體力消耗大,造成胃口的增大:有的幼兒挑食,或不習慣幼兒園的飲食結構和飲食習慣,在園時的進食量會減少,回家后的飯量便增大;家長提供的零食符合幼兒的喜好,即使不餓也會嘴饞。教師應向家長建議:為幼兒所提供的零食可以是少許水果或酸奶類,在家時盡可能讓幼兒嘗試以往不喜歡的菜。
教師的預先告知不僅給予了家長一定的心理準備,而且容易使家長對教師產生認同感。當狀況發生時,家長不但不會胡亂猜疑,還會認為教師十分有經驗,增強對教師的信任感。
(二)描述幼兒在園情況
教師可向家長簡單描述幼兒在園時的趣事,使家長感受到教師對自己孩子的關注度。
(三)有技巧地拒絕家長的要求
教師面對眾多幼兒,無法做到像家庭中的一對一教養,但是有些家長并不能理解,那么教師在回應這些家長的要求時需要良好的溝通技巧。如有的家長看見幼兒衣服上有油漬,就要求教師給幼兒戴圍兜。教師在拒絕時可以給出以下兩種回答:一是教師正在幫助幼兒形成“長大了才能上幼兒園"的概念,如果給幼兒戴小寶寶的圍兜,就不利于他樹立“大哥哥”或“大姐姐”的自我形象;二是幼兒如果依賴圍兜,就難以培養進食時的衛生習慣。
(四)給予家長一定的指導
對于具有特殊性的幼兒,教師在觀察后需要對家長進行個別訪談,做好對家長的引導和配合工作。如有的幼兒有攻擊性行為,教師應向家長分析其行為發生的原因,如語言支持不夠,當幼兒無法用語言表達時,會出現急躁的攻擊行為:認為與同伴之間的打鬧是玩耍的一種方式:在與同伴發生爭搶時,為了自己的利益而對他人產生攻擊性行為;用這種方式引起同伴或教師的注意等。之后,教師應給予家長一定的指導,加強家園合作,使幼兒盡快糾正不正確的表達方式。
在與家長的溝通和指導中,教師應更多地站在家長的角度,從幼兒的利益出發去思考和回應,進行換位思考:“如果是我的孩子,我將怎么做?”這樣才有助于緩解家長的焦慮情緒,從而對幼兒的入托適應起到積極的作用。
(供稿:張潔瓊 校對:張潔瓊 郭彤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