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5-07-23 來源:紅纓教育 作者:客戶中心 點擊:次
成才之路 2015年05期
教育的本質是人的發展,教育的過程就是發掘人的天性、潛能以及潛在價值的過程,教育是一種大智慧。積極踐行“呵護”的理念,讓孩子自己解決糾紛,用智慧化解孩子內心的疙瘩。用“呵護”詮釋教育的真諦,讓教育潤物無聲、歷久彌香;讓教育呈現樸實、本真的學習生態,實現“教育回歸幼兒”。
教育幼兒,需要我們用心呵護。呵護他們向上、向善、向群的天性,呵護他們敏感、靈動的特性。于是,我們尊重孩子的生命存在和發展潛能,走近孩子、了解孩子、發展孩子,激活他們的生命靈性,幫助他們認識自我、改變自我,讓他們在尊重與呵護的土壤中萌發生命的活力,激起對生活的熱情!
呵護,是讓孩子自己解決糾紛。
【案例內容】
午飯過后,孩子們排著隊伍在假山旁散步。突然從身后傳來茜茜的告狀聲:“黃老師,龍龍把我的鞋踩壞了。”我循聲望去,看到茜茜踮著左腳腳尖,鞋幫的左邊已經全部掉了下來,眼淚在她的眼中打轉。“怎么回事,龍龍?”我走過去低聲詢問龍龍,龍龍俯下身忙不迭地給茜茜拍腳上的灰塵,連聲說著:“對不起,對不起”,還時不時地用眼睛偷偷地瞄我。聯想起最近針對龍龍散步時的告狀很多,常常是“大糾紛沒有,小糾紛不斷”,面對這種現象我意識到:堵不如疏,應該試著讓孩子自己解決糾紛。于是我對龍龍說:“龍龍,現在茜茜的鞋幫掉下來了,不能走路了。我也沒有辦法,你自己解決吧。”說完就領著其他孩子繼續去散步了。龍龍無奈地看著我們,撓了撓小腦袋……
散步快結束時,龍龍拉著茜茜的手來到草坪上,“黃老師,你看,我幫她修好了。”說著把茜茜推到我面前,我假裝余氣未消,看了看鞋子。只見茜茜的鞋幫和鞋底用一根綠色的毛線捆了起來,勉強能夠走路了。“小搗蛋還蠻會解決問題的!”我暗自贊嘆著,決定趁此機會好好地引導一番,幫他改掉散步時的不良習慣。“你怎么會把茜茜的鞋幫踩掉的?”我問道。“我走路的時候緊緊地跟著她,太擠了,就踩到了她的鞋跟,鞋子就壞了。”他低著頭細聲訴說著。“你覺得這件事責任在誰?”我追問道。他抬起頭看著我,眼中閃過一絲悔意:“我不應該跟得太緊。”他已經意識到了自己的不當行為。我及時表揚:“嗯,知道是自己做錯了,有進步!”我又問他:“以后要怎樣避免發生這種事情呢?”“散步的時候要和小伙伴肩并肩,跟好前面的小伙伴,不擠也不推……”他細數著散步規則。“我希望你能說到做到哦!”我再次提出期望,表明我的立場。還真靈,以后的幾天龍龍真的做到了。
【案例分析】
龍龍個性活潑,活動中常常影響同伴的學習和生活。老師的循循善誘、家長的嚴厲批評都被他當作“耳邊風”。每次闖了禍以后都得大人幫他去“收拾殘局”。久而久之,使他越來越無法意識到自己的行為對他人造成的傷害,經常“故伎重演”。這次,我當了回“旁觀者”,讓他自己去“滅火”。在他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后,引導他積極地調整自己的行為,妥善地解決問題。
【感言】
教育就是讓孩子勇于承擔過錯,引導他換位思考,嘗試解決問題,既促進孩子的自我反省,更促使其形成良好的人際關系。
呵護,是化解孩子內心的“疙瘩”。
【案例內容】
親子運動會彩排后,大家在聊著喜歡的話題,很多孩子聊起了剛剛的彩排活動,有的孩子和同伴分享自己在家做的練習,還有的孩子向我講述此時的心情,我始終淺笑著傾聽,夸獎著他們。這么和諧的場景因為瑤瑤的舉動而被打破了:瑤瑤猛地沖進衛生間,哭了起來,還說她明天不來了!
我來到衛生間,問道:“瑤瑤,你在干嘛呢?”她打開隔間門哭著走了出來:“我不會跳!”“什么不會跳?”我佯裝未聽懂?,幀幰贿叢潦忠贿吙拗f:“袋鼠跳,我不會跳!”“哦,你是現在知道不會跳還是以前就知道不會跳了?”“以前就知道不會跳!”“那你之前努力學了么?如果之前沒有努力,現在再著急是來不及嘍!”瑤瑤看看我,繼續擦手未說話。于是我換了一個問題:“不過,不會跳又怎么樣呢?”她抽泣著說:“不會跳就會輸。”“輸了有關系嗎?”我追問。她搖搖頭:“沒關系!”我又說:“輸了媽媽就不喜歡你了?老師就不喜歡你了?”她低著頭咬著嘴唇:“不會!”“那不就行了,輸贏并不重要。瑤瑤,只要你和媽媽合作參與比賽了,那就足夠了,知道嗎?”瑤瑤點點頭:“那我明天來比賽!”
【案例分析】
瑤瑤是一個敏感而要強的孩子,“輸贏”在她小小的內心生根發芽,儼然長成了參天大樹,時不時地困擾著她,逐漸成為了她內心的“疙瘩”,對于自己的“不會”她沒有積極地想辦法解決,只是一味地內心懊惱,這是孩子身上普遍存在的現象,畏難心理讓他們形成了自怨自艾的消極情緒,以至于她決定“明天不來了”。自己“不會”但是想“贏”,這個認知讓她不知所措地哭了起來。而教師的層層點撥讓她慢慢顛覆了原有的認知,逐漸接受了“輸贏并不重要,只要盡力就行”。
【感言】
教育是一種化解,是引發孩子原有錯誤認知沖突,進而悄無聲息地進行化解,讓他們的內心永遠陽光明媚。
教育是一項偉大的事業,“呵護”為它注入了一股清泉,在“呵護”的羽翼下孩子們用自己的方式詮釋著天性,迸發著生命的靈性;在尊重的天空中,孩子們憑借自己的力量自由翱翔。
(供稿:張潔瓊 校對:張潔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