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5-07-10 來源:紅纓教育 作者:客戶中心 點擊:次
今日教育·幼教金刊 2013年02期
教學觀摩的后續重構實踐——教師培訓新模式,已在我園連續實施了幾年,通過參照教學、立足課堂、剖析修正、自覺實踐、勤于深思,不同層次的教師都在原有的基礎上有所提升。不過,在每次的實施過程中,卻也發現存在著這樣、那樣的問題與不足,需要喚醒我們的教師不斷開悟、更新完善。
下面就結合具體的教學實例,談談培訓主體——教師所應做到的“四多”之處。
一、多解讀,仿其形也亦傳其神
案例一:小班語言活動《藏在哪里了》由顧老師執教?;顒幽繕藶椋?. 能根據顯著的外形特點找到相應的動物;2. 大膽、清楚地講述動物朋友躲藏的位置;3. 體驗捉迷藏游戲的快樂。在玩捉迷藏游戲的過程中,老師以四張桌子分別代替石頭、大樹、草叢、花園等位置,讓幼兒進行相應的躲藏。當問其為什么如此設計時,竟不知其所以然。
在此培訓模式中,教師是通過觀摩他人教學后依葫蘆畫瓢,也就是可以模仿他人的教學模式來開展教學。但在這其中,可以進行優化組合、學其精華,棄之糟粕,注入自已獨特的思想,而不是全然的照搬照抄。
在上述案例中,結合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開展“玩捉迷藏游戲”是十分可取,其教育價值可表。那在運用“舶來品”時,建議老師要多思考,多去了解他人的思想,解讀一下其真正的意義何在,背后是否蘊含著有何種的教育理念所在。
隨之及時與執教者一起來分析,解讀一下教學行為的之所以然。依我們往常的做法一般不會是這樣操作,會如之前的思考中一樣或是制作背景或是創設情境,而這四張桌子代替之妙處就在于:第一體現出教具的取之方便、用之有效。桌子是幼兒最熟悉不過的了,每天都在親密接觸,可以稱之為朋友,而桌子下面的空間更方便于幼兒躲藏;其二,隨著年齡的增長,在幼兒的角色游戲活動中“以物代物”的行為逐漸增多,教師只不過是在重復幼兒的游戲行為,隨之也傳遞著一種信息給小班的孩子:可以把桌子想象成自己所要的物體,只要有其利用的價值即可;小班幼兒的思維是具體形象,通過這樣的想象活動可以促進幼兒的思維發展,逐漸由具體形象向抽象思維過渡。因此在進行后續重構實踐中,我們的老師要做到“取其形、延其意、傳其神”,其實就是要學會從他人的教學行為中參透出其教育理念的運用,逐步轉化為自己所有,而不是“取其形、延其意、失其神”,這與我們最初的設想就差之千里了,也與培訓活動的最終目標也背道而馳。
二、多質疑,益于改善心智模式
案例二:中班音樂活動《喇叭花》由袁老師執教?;顒幽繕耸牵?. 學唱歌曲,并嘗試不同的形式進行歌唱;2. 感受北京童謠的韻味,進一步激發幼兒演唱的愿望。多樣歌唱、體驗快樂這一環節時,教師說:我們來進行輪唱,而實際是以接唱的方式來組織。當問其輪唱是以怎樣的形式來完成時,回答是:看到的教學就是這樣的,上海名師就是這樣做的。
《第五項修煉》的作者彼得·圣吉說:“心智模式是深植于我們心靈之中,關于我們自己、別人、組織以及世界每個層面的形象、假設和故事。就好像一塊玻璃微妙地扭曲了我們的視野一樣,心智模式也決定了我們對世界的看法。”
簡單而言,心智模式深受習慣思維、定勢思維、已有知識的局限。上述案例中的教師就以自己的“所見所聞”為定論,她以名師為本,不去思考在其教學過程中會出現任何不對的或是存在著一些問題,認為上海名師永遠是對的,這時她的心智模式就存在著不科學,對事物的判斷出現了偏差。
我們的教師要有甄別與選擇的意識,其中就更需有質疑的精神。其實研究教學時一方面要以質疑的態度,進行“刨根究底”的探究,創造性地開展教學活動,時時保持清醒的頭腦;另一方面要進行一種研究理念的置換,確立新思維方式,也就是時時刻刻注意改善、超越自己的心智模式,就能善于反思,促進各方面的成長與取得進步。
三、多靈動,充盈智慧動態生成
案例三:大班科學活動《認識春天》由胡老師執教?;顒幽繕嗽O定于:1. 根據已有經驗比較春天在天氣、動植物和人們服飾等方面的變化,加深對春天的認識;2. 善于發現周圍環境的變化,萌發探索大自然秘密的興趣?;顒又性O計了知識競賽,主要拓展幼兒經驗。當出示這一題時:臘梅花是在春天開放的嗎?有1個幼兒認為不是(旁邊聽課的老師也隨之附和該幼兒的想法)。執教老師只是當場自圓其說:說XX小朋友是對,臘梅花是在冬天開放的。這一流程即逝而過。
教學活動的開展不是完全按照教師事先預設按部就班地進行,應該充分發揮師生雙方的積極性,不斷對話、動態生成資源。隨著教學活動的展開,教師、幼兒的思想與教學文本不斷碰撞時,創造火花就會不斷涌現,幼兒在其過程中就會興趣盎然,認識與體驗不斷加深。幼兒的思緒活動、興趣的維持、情感的交流都在時時變化著。這時的課堂是充滿生命活力的,作為教師應該處處觀察、時時了解幼兒作出的不同反饋信息,及時作出積極回應。
上述案例中當有一個幼兒認為臘梅花不是在春天開放,在一旁聽課的老師隨之附和該幼兒的想法時,這時的執教老師應該是比較機警,完全可以抓住這一偶發、有教育價值的機遇,生成有價值的討論點。將幼兒自由分成兩組(也可將旁邊聽課的老師納入其中一組),就“臘梅花是否在春天開放”這一話題改為爭辯活動,由兩組幼兒分別陳述自己的觀點,說出認為是與不是的理由。當幼兒完全沉浸于這樣的熱烈爭辯中去,他們會借助已有的生活經驗,列出多種理由來支撐自己的觀點,問題的答案會在爭辯中越辯越明,同時也巧妙地實現了生生間的有效互動。作為教師應有這樣的教學靈動,正如《學記》中所言:道而弗牽則和,強而弗抑則易,開而弗達則思,可謂善喻矣。
四、多斟酌,精雕細琢造就精彩
案例四:中班音樂活動《啄木鳥飛來了》由孫老師執教。活動目標:1. 通過音樂以及真實的情境理解樂曲內容,嘗試用動作來表現樂曲中不同的音樂形象;2. 體驗與同伴合作表演的樂趣。在分段欣賞樂曲時,教師只是一味地要求五個幼兒一組來表演合作,如何來感受樂曲的結構及用不同的動作來表現出音樂形象,沒有在此環節中來體現。聽課老師也猶如墜入云霧中一般,看不懂也聽不懂。
在上述活動中,如何進行完整與分段欣賞,教師沒有做到心中有數。特別是教師在進行分段欣賞時,急于走流程、急于想讓幼兒來合作表現,在沒有認真傾聽、仔細觀察的基礎上就來進行,顯得急于求成。因為在現場看到是教師有點手忙腳亂,幼兒處于被動狀態中,完全被教師指揮著行動。在此分段欣賞中,可以通過調動感官、情境交融、肢體表現、品味感受的有效策略,以情為主線激發幼兒的自主參與意識,在教師的有效引導下理解與感受音樂形象。
在教學活動中,我們更多的是關注教師如何通過有效的教學方法,突出重點、落實目標,注重培養幼兒對音樂作品的感受力與表現力,從而達到有效的多邊互動、生成精彩的課堂。對于中班的幼兒來說,在感受音樂作品時,借助于具體形象、可愛有趣的動作來表現更恰當。并結合有動感的PPT來幫助幼兒理解樂曲結構與內容、感受音樂旋律與形象,引發師生間的共鳴,在具有生活性、游戲性的教學活動來落實教學目標,生成不同的精彩。
正所謂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在此培訓模式中的老師們,應積極做到多解讀、多質疑、多靈動、多斟酌,才能不斷更新教育理念、完善教學行為,提升教學水平,真誠期待每一位教師都能借此平臺促進整體素養的提升。
(供稿/校對:張潔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