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5-05-14 來源:紅纓教育 作者:客戶中心 點擊:次
今日教育·幼教金刊 2014年05期 張珍
在教師專業成長的過程中,課題研究是教師由理論走向實踐的綠色通道,也是教師走向成熟的必經之路。開展扎實有效的課題研究活動,是促使教師提升實踐智慧的階梯和平臺。常見的幼兒園課題研究中,我們看到最多的是:專家在上面講,老師在下面聽;骨干率先發言,普通教師人云亦云。園長往往扮演著主持人的角色,起著引領研究方向、掌控研究過程、提升研究經驗的作用。由于教師沒有機會也沒有信心表達自己的觀點,久而久之,教師成了沒有思想的行者。
課題研究具有“本土性”“自下而上”和以“問題”研究為基本內容的特點。因此它需要管理者更新理念,摒棄單一的“自上而下”的工作方式,改變專家、園長的權威地位,從根本上扭轉教師“等、靠、要”的心態,喚起教師的研究激情。嘗試做一個“百變”園長,體驗與教師共同成長的快樂,也許是課題主持人的智慧之舉。
變權威者為合作者,引領教師走進研究生活
心理學家弗洛姆曾說過:“幸福本身不是結果,而是伴隨力量增長的體驗。”園長面對課題研究這塊“硬骨頭”,親自帶隊“去試水”,置身于課題研究之中,言談舉止營造出濃郁的研究氛圍,不僅賦予教師專業成長的動力,還能有效煥發教師和諧成長的活力。
因為第一次獨立承擔課題,大家熱情很高,每天通過家校通向家長發布信息,收集各種材料。有了材料,教師們忙著自制區角玩具、戶外鍛煉器具。可是自制玩具投入使用沒幾天,新的問題出現了。戶外自制玩具是孩子們的最愛,但也容易損壞,教師們經常要忙著修補玩具。區域活動也出現問題了,有些區域自制玩具孩子不喜歡,有的根本就不好操作,孩子不愿去選。教師們辛辛苦苦制作的玩具成了擺設。
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呢?我和教師們一起探討,發現問題的癥結:一是教師缺乏制作玩具的經驗;二是在制作時,教師只是從自身的角度去思考,忽略了孩子的年齡特點和實際需要,脫離了孩子的發展水平。
針對以上問題,我們迅速做出反應,圍繞各年齡階段幼兒的發展特點,開展學習和研討,如知識競賽、專題辯論。那玩具到底該怎么做呢?我們繼續碰撞,拿出了一個方案,也就是制作前先談設計,如選用什么材料,玩具的功能是什么,怎么玩等,然后再制作小樣,看看設計方案的落實情況,對玩具的美觀、耐用性進行微調,最后擴大再生產。這樣一來,教師的勞動就發揮了最大價值。
變主動為“被動”,啟發教師改進研究策略
每個人其實都需要得到別人的尊重、關愛和贊揚,都希望自己的需要得到滿足,實現自我價值,這是人的最高層次需要。要讓教師真切地感受教育研究的實踐魅力,體會專業提升的自我認同,就要讓教師心中升騰起“成為研究者”的迫切愿望,以一種更博大的胸懷自我反思,對出現的問題進行理性的思考。
有一次幼兒園開展親子自制玩具活動,我到各班隨意拍了不少照片。可當我準備發到網上時,猛然間發現存在很大的問題。這些照片有一個共同的地方即家長忙得不亦樂乎,孩子們卻袖手旁觀。在活動成果交流時,我將照片發到教師手中,大家馬上意識到活動存在的問題。認為家長這樣做不妥,但又不可避免,而且還發現這不是個別現象。最終教師們決定從三個維度入手解決這個問題:一是做好自己,在工作中增強教育意識;二是站在家長角度找出導致這種做法的心理因素。家長主要是不相信孩子能夠完成,擔心自己的孩子做得比別的孩子差。所以,應從轉變家長觀念著手。在親子制作活動前首先給家長“洗腦”,給家長看看教育視頻,講講教育故事,讓家長逐漸意識到:花一分鐘幫孩子穿好衣服是仆人做的事,花半小時引導和陪伴孩子穿一件衣服,這才是教師和稱職家長做的事。三是消除孩子的依賴心理。通過設計“親子自制玩具調查記錄表”,監督孩子的依賴行為。經過幾輪嘗試,孩子們在親子制作中的主動性、積極性都有了明顯的提高。
變粗礦為細膩,增強教師的學習意識
我們圍繞課題在大班年級組開展一課多研活動,課題是制作活動“愛運動的小人”。幾輪下來,有位教師敏銳地發現,盡管不同教師執教,但每位教師挑選孩子有著驚人的相似:男女比例大約為1∶15,即使挑上來的男孩子也同屬一個類型,即教師眼中的“乖孩子”。老師的理由是,制作玩具的材料是電線,調皮的孩子容易惹禍,萬一將電線戳到別的小朋友不好交代。
為什么教師挑選孩子的時候女孩多于男孩呢?每個班上可是男孩子多呀!原來男孩子與女孩子相比,男孩子雖然頭腦反應靈活,好奇心強,但是男孩子更好動,在控制力、注意力、動手能力等方面不及女孩子。雖然教師也知道這樣做有悖于教育公平、人格平等,但還是擔心上課的時候男孩子容易分心,擾亂課堂秩序,影響課堂效果。
為此我們召開了專題研討會,向教師介紹了《拯救男孩》這本書。書中指出,男孩危機是教育的危機。我給每位教師贈送一本,于是,這本書中的觀點成了教師茶余飯后的話題。大家反思自己的日常保教行為,在教學活動中調整教育策略:一是將分組教學落到實處,真正實現教育公平;二是在平時的自制玩具中,挑選具有挑戰性、不需要精細制作的玩具交給男孩子去完成。最可貴的是,教師用師愛、母愛去幫助男孩,理解男孩,寬容男孩。
變統一為自主,幫助教師提升研究能力
李季湄教授指出:“園本教研要以研究幼兒園教育中的現實問題為出發點。”課題研究的核心價值是轉變教師觀念,最終目的是改進教育實踐。教師們通過合作式研討實現智慧分享,使新的觀念逐漸內化到教育行為中,促使專業能力得到質的提升。
又到了每周一次的隨筆交流時間,這次我們分享的是大班教師的一篇教研日記。日記中寫到:又到了做做玩玩的時候,這次是為自然角制作各種花盆。孩子們拿出準備好的材料,開始制作起來。我給做得又快又好的小朋友發小星星,做得特別精致的發兩顆。這時小藝的媽媽來接她,她拉著媽媽的手來到我面前,讓媽媽向我再要一顆星。我看了看她那只貼了一顆星的作品對她說:“小藝,下回再努力好嗎?”哪知她一甩手說:“老沒意思的,下次不想做了。”
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呢?我與教師們分享了“5美分的故事”,還認真分析了人的兩種動機:內部動機和外部動機。如果按照內部動機去行動,我們就是自己的主人。如果驅使我們的是外部動機,我們就會被外部因素所左右,成為它的奴隸。教師們聽后很震撼,怎么感覺自己在不知不覺中成了那個會算計的“老太婆”了呢。在以后的工作中,我們看到教師們在不斷地改進教育行為,用激發孩子內在需要替換一味的物質獎勵。教師們的改進措施如下:
一是用起來。自制玩具凝結著孩子的智慧、情感和勞動。于是我們的跳蚤市場開張了,市場里有自制玩具、創意美食、手工作品,大家互換交流;愛心義賣的款項有的用來幫助有困難的小朋友,有的用來給孩子們購買自制材料。
二是動起來。豐富多彩的活動是孩子們享受自制樂趣的好辦法。我們開展了環保時裝秀、童話節活動,孩子們自制、自演,這樣他們的作品既得到了巧妙的展示,又感受到了作品組合后所蘊含的新的意義。這種合作、交流、分享所創造的價值,遠遠超出了作品本身,它能以更大的推動力激勵孩子進行藝術創作。
(供稿:崔柳 校對:崔柳 郭彤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