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5-02-05 來源:紅纓教育 作者:客戶中心 點擊:次
幼兒教育·教師版 2013年07期 朱瑤
經過多年的研究,我園采用情感專題活動提高幼兒的情緒能力初見成效。在情感專題活動中,我園圍繞培養一種情感品質或能力為幼兒選擇和創設與他們生活密切相關的情境,開展一系列有目的有計劃的綜合性活動,啟發幼兒在情境中積極實踐、充分體驗,并用歸因提煉等方法形成策略,加以運用。情感專題活動的內容主要來源于幼兒的情緒事件,如同伴沖突、受到教師批評、需要未得到滿足等。與以往幼兒園情感教育大多以說教灌輸為主相比,我們在情感專題活動中更加關注幼兒的情感體驗。重視幼兒是否真正內化、理解情感以及能否遷移運用調控情感的策略。
一、選擇和創設生動的情境
在情境中進行情感專題活動,貼近幼兒已有經驗,自然、生動、有效。我們不僅選擇自然的情境,同時也創設合適的情境,讓幼兒身臨其境,自主感受、體驗、表達,并在此基礎上提高認知和行動能力。如我們發現孩子們的延遲滿足能力比較弱,就將等待倒水、蕩秋千、盥洗、舉手發言、玩新投放的玩具等真實情境,用視頻或圖像記錄下來,在“延遲滿足”情感專題活動中,讓孩子們觀看、分析,引導他們提煉出在這些情境中“等一等”“忍一忍”等方法,并用圖文并茂的形式提醒幼兒,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又如,我們為了讓幼兒學會行為歸因。在“豎起你的大拇指”情感專題活動中創設了“夸夸朋友”這一情境,從集體教學、游戲、生活三種活動人手,分別羅列出“值得夸”的項目。如集體教學活動中認真傾聽值得夸、動腦思考值得夸、積極發言值得夸、坐姿端正值得夸等。各項目都用幼兒看得懂的圖示展示在“贊美墻”上,幼兒據此對照自己和同伴的行為,明白了怎樣的行為是值得肯定的。在這里,情境發揮了暗示和引領作用。
我園在情感專題活動中選擇和創設的情境具有以下特點。
(一)貼近幼兒的生活,具有普遍的教育意義
真實的事件才會使幼兒觸景生情、有感而發。我們注意發現并抓住發生在幼兒身邊的帶有普遍性的情境進行情感專題活動。如,經過多年的跟蹤調查,我們發現引發幼兒消極情緒的主要事件是同伴爭執、受到批評和需要不能得到滿足。其中同伴爭執引發的消極情緒占48.6%,比例很大,這是具有普遍教育價值的切入點。如果圍繞這一內容開展恰當的活動,會使大部分幼兒受益。于是,我們截取了幼兒在分享玩具、下棋、選凳子等真實情境中的同伴爭執事件,引導幼兒一一進行體驗、分析、討論。如在分享玩具情境中,孩子們很容易發生爭執。我們便把相應的情境記錄下來,再通過視頻回放、角色扮演、經驗提煉等活動,引導幼兒分析并討論“如何做會分享的寶寶”。
(二)具有趣味性
具有趣味性的情境能激發幼兒的興趣,使幼兒自然而然地融入其中,放松地感知,展示真實的自我,并在教師的引導下愉快、積極地學習,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齊心協力”情感專題活動中,為了讓幼兒理解“齊心協力”的含義,我們創設了“兩人三足”“拼字”“送信”等游戲情境。幼兒在這樣具有趣味性的情境中活動,興趣濃厚,不知不覺就理解了“只有大家一起盡力往共同目標努力才能成功”的道理。
(三)蘊含體驗的機會
情感教育活動重在體驗,具有感染性、可操作性、任務性、競爭性的情境,往往能夠給予幼兒充分而深刻的體驗。所以,我們盡可能地創設具有以上特點的、蘊含體驗機會的情境。例如,在“耐心”專題活動中,我們每日設置耐心體驗時段,帶領幼兒一起放慢節奏做好每一件事,培養耐心的品質;我們設計了耐心指令。如安靜的手勢、平息情緒的手勢、耐心音樂、耐心色彩牌等,使幼兒在安靜、有序的環境中受到感染;我們設計并組織幼兒玩有利于培養耐心的游戲,如閉眼數數、單腳站立、緩慢走線等;我們在集體教學中也安排了相關活動,如中班“拼圖”活動主要是通過布置任務,讓幼兒挑戰自我,不怕困難,養成耐心的品質。在活動之初。我們發現幼兒的拼圖能力有顯著差異,有些幼兒能拼70塊,有些幼兒只能拼16塊。我們針對這一情況制定了縱向評價圖,為每個幼兒設置不一樣的任務情境。孩子們每天挑戰自己的極限,還與水平相當的人競賽,大大提高了拼圖的熱情和智慧。就這樣,幼兒在以上幾個交織在一起的活動情境中一次次親身實踐,對耐心的意義有了真切感受,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二、讓幼兒在情境中充分體驗
“體驗”是幼兒在情感教育活動中非常重要的學習方式,“特別是情感態度類的學習,更不是簡單地‘講道理’所能奏效的。原則上講,態度不是‘教’出來的,也不是可以脫離其他內容而單獨存在的東西,它是伴隨著活動過程而產生的體驗”。(2013,馮曉霞)讓幼兒在情境中充分體驗,符合幼兒直接感知、實際操作和親身體驗的學習特點。我們的情感專題活動采用了同質體驗和螺旋式體驗的方式來提升幼兒的情緒能力。
(一)同質體驗
“同質體驗。指由同類對象所產生的同一種情感體驗的積累;每次體驗不能是簡單的重復,而是應摻入新的成分,即激起體驗的情境要有變化,對情境的認識要逐步深化。”(1998,朱小蔓)我園意在讓幼兒通過同類活動的多樣化橫向體驗的積累,逐漸形成某一種情感品質和能力。
不同內容的同質體驗。幼兒年齡小,注意力集中的時間短。這就需要我們在安排活動內容上有所變化,使幼兒從不同角度體驗同一種情感,保持活動興趣,不斷豐富、深化體驗。如,我園每學期開展一次的全園聯動活動就是按照這樣的體驗方式設置的。如在全園聯動的“耐心”專題活動中,大、中、小、托班都圍繞培養幼兒的耐心品質進行活動,但每個班從不同的內容切入,分別是疊高、玩多米諾骨牌、刺繡、編織、拼圖、黏貼、制作服裝、剪紙、工藝自畫像等,其間幼兒通過同齡對班(對班即幼兒、教師、環境定時定點部分交換)、混齡對班等形式進行橫向體驗:最后展示時,由全園幼兒一起參與,在多種活動、多種玩法中體驗耐心。從而明白耐心的真正意義是應對挑戰、不怕困難、堅持到底、達成目標,而不是指慢慢做事。
幼兒園的一日活動都是課程,幼兒每天在日常生活、游戲、戶外鍛煉等環節中也能獲得豐富的體驗。如幼兒在玩音樂游戲、選擇玩具、排隊下樓梯、輪流玩滑板等時候都可體驗延遲滿足,學習自我調控。我們采用“我等在你后面好嗎”“好朋友跟別人玩了,下次再找他”“你玩好了給我”等語言引領,使幼兒體驗這些語言在不同環節中的作用,從而提高幼兒自我調控和延遲滿足的能力。
不同時間的同質體驗。我園有一個全程大單元專題活動的做法。即小、中、大班每一學年都做同一個專題,大目標一致,但具體活動內容會根據幼兒年齡階段而有所不同。這樣的活動是逐步遞進的,前一年的體驗是后一年的準備,后一年的體驗是前一年的發展,這不僅能促使幼兒更自主地參與,而且能使幼兒的體驗有所積累。如圍繞提高幼兒交往能力。我們設計了適合不同年齡段的專題:小班——“朋友車”專題,引導幼兒關注同伴,學習輪流、謙讓、協商、關心、幫助等策略:中班——“受歡迎的小棋手”專題,借助評比“受歡迎的小棋手”活動,引導幼兒學習遵守規則、控制情緒、理解他人、安慰他人等策略;大班——“多米諾骨牌”專題,通過評選“愛的合作小組”引導幼兒學習協商、分工、寬容、理解、分享、幫助等策略。通過這個系列大單元專題活動,幼兒對交往策略就有了較為全面的體驗,有助于逐步提高交往能力。
(二)螺旋式體驗
螺旋式體驗是指先通過體驗引發思考,再進行操作,提升經驗。然后將經驗運用于實踐,再進行體驗,從而呈現縱向、螺旋式上升、層層推進的特點。
首先,在情境中初步體驗。創設易發生情緒事件的情境,讓幼兒體驗情緒事件帶來的內心感受并大膽表達,初步思考情緒事件的成因。如在“受歡迎的小棋手”活動中,我們創設全班幼兒兩兩交換同伴下棋,記錄并張貼輸贏結果的情境,使幼兒產生不同的情緒體驗。教師在此基礎上引導幼兒明白下棋總會有輸贏,輸的幼兒不要煩惱、不服,贏的幼兒也不要得意、沾沾自喜。
其次,加深體驗,提升經驗。再次創設引發情緒事件的情境,讓幼兒進一步體驗。教師引導幼兒分析情緒事件,反思其中的行為,歸納提升處理情緒事件的經驗。在“受歡迎的小棋手”活動中,我們在前期活動的基礎上加入新規,創設更復雜的情境:當兩個棋子走到同一格時,后者可以將前者打回起點。這個新規增強了挑戰性,容易引發情緒事件,加深幼兒的體驗。于是,教師在情緒事件發生時,引導雙方分析情況,既反思自己的行為,又換位思考,使之進一步明白下棋總會有輸贏。只要大家沒有違反規則,就要坦然接受結果,做一個受同伴歡迎的小棋手比輸贏更重要。教師還以此為契機引導幼兒思考、討論“怎樣做才是受歡迎的小棋手”,一起梳理、歸納出情緒表達合適、會安撫別人、懂得謙讓、遵守規則等受歡迎的行為,提升了幼兒與同伴交往的經驗。
再次,實踐運用。體驗運用有效經驗解決問題的樂趣。通過展示解決情緒事件的典型案例的圖示或視頻。讓幼兒重溫有效解決問題的方法,從而起到正強化的作用。教師還可與幼兒一起討論、總結,把有效的經驗轉化為通俗的話和好記的圖示,以便幼兒在面對情緒事件時遷移運用。同時,還可以有意識地創設新的引發情緒事件的情境,進行聚焦體驗,提升幼兒解決問題的能力。如在教師引導幼兒討論、歸納了“怎樣做才是受歡迎的小棋手”后,教師又創設了新的情境,即骰子擲到“6”的人可以增加一次擲的機會等,鼓勵幼兒在新的情境中運用歸納的經驗來解決問題,體驗互相理解、友好交往的快樂。
三、歸因提煉,幫助幼兒掌握提高情感品質和能力的方法
心理學研究發現,人們抱有的穩定的情感和態度大多由他們從小習慣化形成的歸因模式所決定。只有學會正確地歸因,才會積極面對挫折和錯誤,才不會怨天尤人。
在情境中充分體驗后,教師需要和幼兒一起分析,將零散的經驗進行歸納梳理,提煉出有價值的方法,在班里推廣,便于幼兒遷移運用。
首先,學習歸因,對事件進行客觀評價。歸因能幫助幼兒自我反思,了解自己,找出自己和他人的長處和不足,并客觀地剖析事件,提高處理情緒事件的能力。如在“魔語”專題活動中,在幼兒已初步了解“魔語”的作用后,教師提供了五個游戲中幼兒爭執的畫面:兩個小朋友在生氣地搶球:一小朋友不小心撞倒了一旁的小朋友,倒下的小朋友生氣了;兩個下棋的小朋友正為某一規則吵得面紅耳赤;一個小朋友在玩玩具,另一個小朋友故意搶走他的玩具;一位小朋友非常想看小伙伴的書。教師讓幼兒逐一觀察,并講述自己如果是畫面中的小朋友會用怎樣的語言來解決問題。幼兒說出了各種各樣的“魔語”,如“我們兩個都不要搶,這個球給別人玩”“這次我讓給你,下次你讓給我”“我很想看,我和你一起看好嗎”“我的書很好看,跟你換一本”。等等。接著,教師引導幼兒進一步分析:為什么你認為這些“魔語”能夠解決問題,原因是什么?從而使幼兒明白這些“魔語”可以表達自己心情,能夠使別人得到安慰等。總之,“魔語”就是可以使大家開心的話、能夠解決問題的話。幼兒通過這樣的歸因練習,知道自己應掌握更多“魔語”,并恰當使用“魔語”。
其次,提煉有效經驗并遷移運用。幼兒在情境中經過充分體驗會積累很多有價值的經驗。但由于能力有限,他們的經驗是零散的,這就需要教師介入,引導他們提煉出有價值的、形象的、易記憶的、可推廣的經驗,以便他們遷移運用。如在“魔語”專題活動中,教師幫助幼兒將他們提供的“魔語”提煉為四類:贊美“魔語”,如“你繩子跳得真好,我佩服你”“你是下棋高手”;心情“魔語”,如“我今天非常開心”“我輸了有點難過”;解決問題“魔語”,如“我們一起看書好嗎”“我玩一會,等會給你玩,你稍等一下”;禮貌“魔語”,如“對不起,我幫你擦干凈”“謝謝你的幫助”,等等。通過分類提煉,幼兒強化了對“魔語”的記憶,在實際活動情境中更容易想起該使用哪類“魔語”。幫助幼兒提煉經驗的方法有很多。值得一提的是,藝術作品很有感染力,從中能提煉出很多供幼兒學習的范式。教師可借助繪本、故事、兒歌、圖片、音樂劇、動畫片等,形象化、情景化地加以呈現,提煉出精彩片段,讓幼兒多通道地感知并模仿學習,然后在實踐中遷移使用,從而提高情感品質和能力。如繪本《我會哭我會笑》畫面形象生動,幼兒容易接受。我們借其引導幼兒正確地表達自己的情緒情感,并學習調控自己的情緒。
如何培養幼兒的情緒能力是我園多年的研究課題。我們雖然取得了一些成績,但前面的路還很漫長。因為每個人的情感智能有很大差異,在情感專題活動中如何既尊重個體又顧及全體,是我們繼續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