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4-09-15 來源:紅纓教育 作者:客戶中心 點擊:次
于丹在清華附小家長會上的演講:孩子可以學會為自己的行為買單
于丹,著名文化學者,北京師范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師范大學文化創新與傳播研究院院長,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副院長,國務院參事室特約研究員。著名電視策劃人,同時也是古典文化的普及傳播者。
今天我到這兒來不帶著國學背景,今天只有一個單純的身份:一個小學生的家長,跟家長們來分享一點點心得。剛剛竇校長帶我在校園的每一個角落這樣慢慢地去行走。我最基本的印象是小學生能夠有一所大校園,小孩子就能有一種大氣象,很玲瓏的天真能夠有一份大格局,小與大之間就是人一生的故事。但是我們現在有一種教育的失敗,很多孩子在很小的時候沒有天真,板著臉像一個小大人,長大了以后也沒有氣象,一直是一種狹隘的斤斤計較的心胸。小與大,在小的時候就應該有小的活潑、小的創造,在大的時候就應該有大的承諾、大的擔當,人這一輩子按照他正常的邏輯軌跡去成長,也許這是最好的一種選擇。
我們不能跟一年級的孩子講讀書是一種責任、一種使命,讀書是對于民族血脈的接續,而不是對一年級孩子該說的話。在他們的感受里,讀書是一種滋味,而學習是一種狀態。那種甜甜的吃糖的滋味,在品書的時候,也能夠遇得著。那種美美的受著陽光獎勵的狀態,在學習的時候也能感受得到。所以我想一所真正好的小學,是把一個兒童與生俱來所帶的權利首先還給他,是對一個人生命的尊敬,這種尊重其實是從孩子開始。并不是所有的孩子就僅僅是一個教育的載體,任何一個以后想要成為獨立擔當的公民,他在小的時候必定是受過老師和父母尊敬的。一個從小受尊敬的人才會深刻地去尊重別人,并且有尊嚴的生命在成長中才會特別地自律,人為什么會改錯?不是因為挨打、挨罵,別人批評冷眼多了就改錯,反而是因為他受鼓勵和贊美,他覺得以他的尊嚴和自律改掉那些小小的毛病,他會更加美好。
好的教育最重要的是一種氣場,讓學生在這個氣場里受到熏陶,這比任何書本上的規章都更加重要。我喜歡清華附小這所校園,是因為它已經形成了一種默契,就是人在這個中間關于美好的感受可以被激活,所以我作為一個家長,我想在座的各位家長也會跟我有同感,當我們從疲憊的工作中走出來,我們在接孩子的時候,在送孩子的時候,如果可能會愿意在這所校園留戀一會兒,因為關于人性的那種基本的美好可以在這里受到鼓勵。
當很多人在追求高分時,我們要問問什么是底線?
今天我要分享三點,作為一個家長、一個母親,最期待孩子在學校得到什么?
首先,我期待孩子在學校,在小學能夠擁有一個公民應該具備的生命常識。也就是說在今天,我們人人都在追求最高分、最高值的時候,我們忘了問一件事,什么才是我們的底線?
我想小學是給孩子提供生命常識教育的,這種常識包括一個人對于自我的認知,對于社會最基本規則的認識。其實常識是一個人在未來社會的行動標準。當大家走進中學、走進大學的時候,更多的時候是看見老師在鼓勵學生有所作為,但是小學生學會的人生常識只是會告訴他人生什么有所不為。雖然只是小孩,但會被老師、家長一次一次告訴他不可以撒謊,做一個誠實的人,這是一個底線。
成長雖然是一件美好的事情,但是它也有一種悲涼,我們的社會正越來越多地失去常識。當我們擁有了越來越高精尖的知識時,我們往往發現底線失守了。大人有的時候遠遠不如小孩子誠實。撒謊不一定是編造謊言才叫不誠實,當一個人失去人格、阿諛諂媚時,他已經在不誠實的路上走得很遠很遠。在我看來,幼兒園和小學幾乎奠定了一個人的常識,一個人走出小學校園的時候所奠定的價值觀念就是他一生的根本。
其次,我們很希望在學校里,孩子可以學會為自己的行為買單。
責任教育應該在孩子多大時才能說?身為大學老師,我覺得到大學生時再談責任已經太晚,很多東西他都承諾不了、履行不了。今天,我們很多家長不知道怎么當獨生子女的父母,因為過去中國多子多孫的時候,是兄弟姐妹拉扯著就長大了,左手拉一個,右手扯一個,但是現在的孩子全是被供奉著長大的,這種供奉真的會讓他們從小就認自己的錯嗎?大家都回憶一下,當我們的寶寶蹣跚學步時,走著走著摔倒了,姥姥、奶奶沖上去一把抱起孩子,不是踢椅子就是跺地板,孩子也很邪乎地跟著哭。如果一個一周歲的孩子摔倒后,椅子要被挨打,他到6周歲上小學的時候就會覺得一道題算錯,是因為媽媽頭天沒檢查,到十二歲他上初中的時候就會覺得作文沒寫好,這是因為爸爸輔導得不夠,到了18歲他進入大學的時候,他會覺得大學考得不夠好,他的生活條件不夠富裕,這是因為他沒有一個對得起他的家庭。這就會看到很多情緒,這就是從很小的時候一個人不為自己買單的結果。小孩子要學習獨立的承諾,孩子越年輕他能說我錯了,大人要給他鼓掌喝彩。
我們應當鼓勵孩子那種異想天開的天真和創造力。
再其次,我們還期待,小孩子在小學能夠像對待信仰一樣篤信、科學和藝術。
不是他們長大都當科學家或者是藝術家,僅僅是因為科學可以使人避免無知,而藝術可以使人獲得有趣。但是,現在很多孩子的創造力都被標準答案抹殺,世界從彩色變為黑白,非對即錯,非此即彼,沒有中間的選擇,當一個孩子說冰溶化以后變成水,這是標準答案。但如果有的孩子說冰溶化以后就變成了春天,或許這是一個更好的答案。作為教師、家長都要想想,我們會不會去鼓勵孩子作出這樣的非標準答案?如果小學可以,到了中學、大學還有沒有可能。作為大學老師,我總是覺得我做的事情是讓孩子從標準中解放出來,重新走向自己的非標準答案。在讀小學時,要讓孩子享受到自我創造力的那種幸福感,那種受到肯定、受到鼓勵的尊嚴。
其實很多家長大概都看到過這樣一個真實的故事,一個美國媽媽的故事,無論家長還是老師,都可以從中得到借鑒。戰后的美國一片蕭條,有一個中產階級的人家在周末時,母親想給大家做燭光晚餐,所以做飯之前她就早早地給兒子換上紳士的衣裳,她在廚房里忙的時候,外面下起了雨,小男孩沖出去在雨里泥里摸爬滾打,一會兒新衣服就變成小泥猴,他一邊蹦一邊喊,媽媽,我要跳到月球上了,我常常想如果我們的母親看見這個場景,大多數會拎著兒子的耳朵暴揍一頓,這個媽媽說好啊,你別忘了從月球上回來吃晚飯,這樣尋常的日子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二十年以后這個小男孩真的成為人類第一個登上月球的宇航員,他就是阿姆斯特朗,阿姆斯特朗走下飛行器的時候給自己的腳拍了張照片,他說這對于我個人來講只是一小步,但對于人類而言這是一大步。這個為人類邁出一大步的宇航員回到地球的時候,媒體上去采訪他,問他想說什么話,他就對著電視鏡頭說:“媽媽,我從月球上回來了,我要回家吃晚飯。”
在這個故事里,受鼓勵的是什么?是一個孩子本來應該有的天真和他的創造性。今天有很多小孩子,在很幼年時會異想天開,但是當他的異想天開被父母認為是胡說八道,久而久之孩子會覺得天馬行空的想象是連帶著罪惡感的,因為它浪費了時間,他沒有記單詞,沒有彈鋼琴,沒有做奧數,只是異想天開。我們可以在學校去鼓勵這種藝術氣質,當然我所說的藝術氣質無關于他們考多少分,無關于他們拿到什么資格證,真正藝術的氣質是一個人的內心明亮天真,不斷在明朗天真中打開嶄新的世界。這種能力是小孩子本來就有的,但是給他們打擊的不是自己的父母就是老師,是我們滿懷善良熱情,希望他們在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的這些人。我們希望他們把時光更多地用在所謂有用的事情,但是大家不覺得中國今天社會的過分功利化,就是因為我們太看重有用了,什么才叫做有用?有用往往可以以價格去兌現,什么是無用的時光?它是一種美好的生命的價值。
我的女兒跟我講過三只田鼠的故事:秋收一片金黃原野的時候,三只田鼠知道蕭瑟的冬天就要來了,所以都在囤積過冬的物資,第一只田鼠拼命地往回搬糧食,一趟一趟把谷粒堆得滿滿的,第二只田鼠拼命往回拖稻草,第三只田鼠在原野上悠悠蕩蕩,一會兒看看這兒,一會兒看看那兒,一會兒曬曬太陽,一會兒蹦蹦高,那兩只辛勤的田鼠就一個勁地罵它,說只有你不勞動,等到過冬的時候看你怎么辦?而等到寒冬真的來了,他們吃著第一只田鼠弄回來的那么多糧食,也不缺吃,也不缺穿,很寂寞的時候,第三只田鼠開始滿面笑容地跟他們說,就在那個秋天的下午,我曾經看見一個小孩和老人就在田底下有什么故事,就在那個下午我看見了螞蟻怎么搬家,那個下午有那種香香的太陽的味道,那個下午小鳥給我講了什么故事,當他給這些衣食無憂的田鼠講故事的時候,他們明白了貌似無用的時光,其實也是一種儲備。我們的生命是要儲備一些美好,而儲備美好是孩子的能力。
最重要的是給孩子生命的邏輯起點,讓人有所信任
除了上述三種期待之外,我想所有家長對孩子、對學校最深的期待還是他在小的時候能夠真正地了解人性到底是什么顏色的?人性到底應該給人什么樣的判斷和什么樣的堅持?
一個人小時候看人性,都是從平面走向立體,從人跟人之間的矛盾、糾紛,逐漸地有失落、有哭泣,然后再確立他的信仰。現在的孩子都是在媒介環境長大的,他們讀書、他們看電視,甚至高年級已經開始上網,這些孩子看見的世界到底是什么樣的?在我們今天微博、微信、微表達之外,世界的邏輯在哪里呢?不能讓小孩子在過分的碎片化里面沉淪太深,更重要的是給他一個生命的邏輯起點,讓一個人有所信任。
大家知道明代的大哲學家王陽明先生,他十歲那年,他的父親王華考中了狀元,他跟著父親從老家浙江余姚去南京府上任,他父親做的是南京府的吏部尚書,他在路上問自己的私塾老師,先生,什么才是天下第一等士?師傅跟他說,像你爸爸這樣讀書考狀元呀,他說我以為不然,父親和老師都很愕然,他說天下的第一等士乃是做圣賢,十歲的孩子說出這樣的話,我們今天可能會說太成熟、太空洞了,做圣賢這件事有什么好?其實我們今天很多人說現實很殘酷,人小時候樹立的理想都實現不了,很多人的理想是要在三十歲當上處級,四十當上局級,五十歲的時候當上部級領導,也有人說以后開什么車、住什么房子,我要做一個行業中的佼佼者,這些理想也沒錯。
但是我們大家想一想,現在我們給孩子教的成功學太多,但失敗學幾乎不講,我們告訴孩子去設定的目標太高,但是自我的理想我們認為空洞,我們讓孩子以所有的文憑、所有的技巧累積起一條有用之路,但是他的滿腹詩書跟他的信念,我們幾乎忽略不計。怎么樣才能夠讓孩子看見人性的底色?怎么樣讓他們有力量去穿過一生的風雨滄桑,為人師長和為人父母者有一種心態是共同的,就是給孩子最好的祝福,讓孩子做最壞的準備。我們愿意他們一生平平穩穩,但是這不可能,所以只有讓他們能夠自救,任何情況下面對最壞的情況,這才是對他們負責。世界上所有的愛都以最后的聚合作為目的,無論親友、戀人都是想要在一起。而世界上只有一種愛,以成功的分離作為它的最高標準,那就是父母對孩子的愛。一個小學生能不能夠以獨立的人格開始承諾自己的是非對錯,一個小學生能不能在心中把基本的常識豐滿地建立起,這都需要我們的小學教師、我們的家長從小把生命的根本、靈魂的底色梳理清楚,這比好成績更重要。一所有著大氣象的小學校,是給孩子大未來的小起點。
我們以父母之心到這里來,會期待這樣的學校真正讓孩子堅守住人生的常識,讓他們明辨是非,有生命的邏輯起點,這樣的學校會讓一個君子勇于擔當,自己去認錯,并學習改錯,這樣的學校會讓孩子篤信科學,有一種理性的態度避免無知,也讓孩子熱愛藝術,有一種生命的創造、承諾給自己一個活色生香的未來。更重要的是,這樣的學校會讓孩子看見人性的底色,讓一個小孩子設置真理想,而不是偽目標,讓一個孩子跟世界的所求少一點,讓自己豐盈飽滿的自信多一些,一個人求自己越多,走在世界上越大,一個人對世界依賴越重,風險就同比增加,所有的老師、所有的家長都希望我們的孩子從這樣的地方出發,以一個有尊嚴、有能力、有信心、有理性的姿態去成長完成一個中國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