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4-05-28 來源:紅纓教育 作者:客戶中心 點擊:次
2014年05月28日 星期三 北京青年報
導讀:我們允許孩子離開座位,我們鼓勵孩子以動物裝扮而來,我們為孩子提供狂歡節般的臉部彩繪,過生日的孩子可以上舞臺接受全場的祝福……
馬上就要到來的“六一”,已經是我第五次在北京舉辦親子音樂會了。兩年多以來,通過給孩子介紹古典音樂,從當媽媽的分享心出發,到如何在專業演出市場立足,以及今天要面對的該怎么去完善和不斷進步,與家庭觀眾分享音樂之路,回頭看去,一路小幸福。
何謂高雅
劇院首先得是個娛樂場所
生孩子以前在保利上班,作為中國最高端的劇院,保利是最早實行嚴格的手機信號屏蔽、一米二以下兒童不得入內、曲目間歇才可入場等規矩的劇院。那時候大家都認為,高雅就是這樣的。
女兒四歲以后我們搬家去了倫敦。第一次看皇家芭蕾舞團表演的圣誕家庭場,讓我吃驚的是,居然內場有冰激凌賣!大人孩子都吃,歡樂得很。之后,帶著孩子去皇家交響樂團、倫敦愛樂的家庭場,不但場內對兒童幾乎無約束(但家長素質很高,幾乎都會主動勸解孩子),還增加大量讓孩子玩的各種活動,這些活動有的跟音樂毫無關系,只是為了讓孩子首先放松下來,再開始欣賞音樂。這使我切身體會到,再高雅的劇院,也不該只是個教育場所,劇院首先得是個娛樂場所。幫助下一代走進音樂的大門,才是高雅藝術得以延續的大道。照顧孩子的生理特點,幫助營造更寬松的氛圍,才是高雅藝術之所以高雅所在,才是善意和開放的“高雅”姿態。
中國孩子學琴普遍早,很多是四歲左右開始的。西方孩子小時候可能在社區的集市上就接觸當地銅管樂隊了,教堂里也有許多低價乃至免費的音樂會。而我們的孩子,很可能從來都沒有聽過現場,就被家長按到鋼琴前開始練手握雞蛋的手形。音樂廳不讓一米二以下的孩子進場,可孩子身高一米多的時候,就有人勸家長讓孩子去學琴了。這不是很矛盾嗎?
還有,當時一些開給孩子的普及音樂會,用大量的視頻播放吸引住孩子的眼睛,從而達到按住孩子屁股的目的,這是音樂的魅力嗎?在我看來,這簡直是心理暗示在否定音樂的魅力,似乎在告訴家長和孩子,只有動畫片才能使孩子坐得住!另外一些,加了大量講解,使音樂廳變成了擴大版的課堂,這也使我疑惑,雖然家長對知識也很渴求,供求是可以對應的,可是,藝術的娛樂性和游戲性,就這樣從一開始就被省略掉,太為可惜。
所以,作為一個五線譜都不認識的音樂盲,我開始下手,想舉辦一個愿意讓自己孩子去聽的音樂會。國外的經驗當然可以借鑒,但市場完全不同。他們的大樂團都有大筆商業贊助,家庭場沒有任何經營壓力,可以專為一場去排練全新的曲目。觀眾來源也穩定,很多就是大樂團的固定粉絲。而我面對的,是從家長到音樂廳都不怎么理解的一個開端。
何謂熱情
散場后沖上臺往指揮手里塞酸奶
2012年3月剛開始籌備第一季“六一”音樂會《動物的狂歡》時,沒人相信我能把票賣出去。一般音樂會,都是開一場,我計算了票量,如果只辦一場,票房總量決定了宣傳費,可能連請個貴一點的設計師來畫海報都請不起。即使是為自己孩子的初心,也得把這件事情按商業規矩來辦,才有持續的可能和被別人借鑒的價值。所以一下手就預定了中央音樂學院音樂廳的三場時間。籌備期間,負責場地的老師還緊張地多次問我:“真的嗎?你現在反悔我還可以退訂金的。”
結果,最后在大麥網上賣掉了三分之二的票,其余三分之一由愛兒幫俱樂部等媽媽組織幫忙,線下銷售,一共2100張票,居然在演出前一周就售空了!
負責演奏的RMO室內樂團團長趙曉路后來在日記里寫道:“二十年來,我沒見過一個爆滿的音樂廳,也沒見過熱情到一個個往臺上爬的觀眾。”樂手們離開的時候,很多媽媽抱著孩子夾道歡迎,那是與平常在婚禮之類慶典上接活當人肉背景絕不相同的體驗啊。還有散場后沖上臺往指揮手里塞酸奶的乖巧小姑娘,有家長告訴我們她兒子崇拜指揮落下病了,每練一鋼琴曲都要爬下凳子鞠躬,還有孩子去婚禮看到弦樂伴奏都要過去跟大姐姐說我看過你演出呢……第一次音樂會的快樂,到現在也是我自己和女兒記憶相冊中珍貴幸福的一頁。
何謂狂歡
裝扮并非作秀,而是拓寬孩子的體驗
做親子音樂會,帶給我的一大成就感,是我們一路所到之處,都在刷新人們的觀念。
首先是觀眾。到現在很多打電話到大麥網的觀眾,乃至我自己的朋友咨詢時,都會下意識地把音樂會說成“音樂劇”,可見帶孩子去音樂廳是個藏在大腦角落里的詞匯。音樂廳里是不用揚聲器的、低音提琴比大提琴個子還大、原來樂手們不一定成績不好,我們的樂手好些是名校畢業的……一點點的小知識小觀念,像小石頭投進湖水,在朋友們心里激起圈圈漣漪。
有的家長來之前很緊張,說他們孩子看兒童劇場燈一黑就哭,后來興奮地反饋說,主持人說話孩子還坐不住,可音樂一起,居然安靜了。還有鼓勵裝扮,多少愛折騰的小朋友,終于有了機會理直氣壯地穿著小武士、小公主的衣服出門,家長會發現原來男孩子也愛假裝啊,原來臭美是一件那么讓孩子放松的事情。一直有家長問我,為什么要裝扮,是有走臺的機會嗎?我們不鼓勵孩子上臺,裝扮不是為了秀給別人看,而是拓寬孩子自己的體驗。就像國外的狂歡節,沒有主角,每個人都是一分子。孩子比家長更能接受這種觀念,小朋友們特別享受節日盛裝,只要扮起,就很快樂。我們還有一些鐵桿家長,每次都費盡心機同孩子一起玩,有位小姑娘打扮成熊貓,她媽媽就穿起嫩綠的大連衣裙說自己是熊貓帶的竹子,這些會玩的家長,也是我們音樂會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專業領域的很多同行聽說我做兒童節目,都說:“哎呀,孩子生意好做啊,琴童那么多。”我卻到處跟大家講,你們要去想,學琴的孩子和所有的孩子,這兩個概念哪個大?讓孩子上臺家長就愿意買票,那種傳統的票友式演出不是我關心的,我的焦點是讓更多孩子和家長“敢”走進音樂廳。上臺固然重要,能真心欣賞,也是人生必要一課。
何謂靈感
交響音樂會也能是一個大游樂場
我們的一些粉絲媽媽們提得最多的遺憾是,歷次音樂會,都是弦樂室內樂,孩子看到的樂器種類太少了!這點說實話勉為其難。因為如果要上交響樂,樂隊至少得有五十位樂手,成本大大增加。但兒童場的體驗感很重要,并不適合真的去一千多人的特大音樂廳,孩子離舞臺太遠,體驗大打折扣。
糾結了很久以后,我選擇還是要真正滿足觀眾需求。因此,今年“六一”我們推出《交響游樂場》,第一次用交響樂的形式來演奏。在舞臺上除了弦樂,還會出現木管、銅管、鋼琴、打擊樂等多種樂器。但場地仍然只是600座位容量的小場,即使最后一排小觀眾,也不至于看不清。
聚焦到樂器本身,《交響游樂場》將增加更多知識性,以歷史線索來帶動曲目的流程。巴洛克時代的純弦樂,到增加了木管樂器、銅管樂器、鋼琴的表現力,最后打擊樂的加入更豐富音樂形象。曲目的短小、形象化、編排張弛這些仍舊會注意到,那些門廳里的彩繪,臺上過生日的熱鬧,也會繼續。剩下的,就等待大家的支持和市場的檢驗了。
我是客居北京的上海人,這個城市給了我無數靈感和激情,由衷地希望能為這個城市創造一些美好的時刻,愿一年兩次的音樂會能堅持下來。我們做給孩子的演出,創造的是美好記憶,你不知道哪個瞬間會留在那些小心靈里,哪個音符會點亮他的世界和自我,還有什么比這更有價值的事業嗎?
(郝燕,曾為知名藝人擔任經紀工作,當全職媽媽七年之后,重新創業,為孩子們舉辦演出。著有《玩是最好的教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