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一区二区三区_娇妻在厨房被朋友挺进_美国黑人一级毛片免费看的_在线看黄色小说

大型活動方案

關于幼兒觀察記錄的園本教研

時間:2009-02-18   來源:   作者:   點擊:


(浙江嵊州紅旗幼兒園  張向軍)
 
  我園對孩子進行觀察記錄已經五年了,在實踐中,我們發現了存在的一些問題,比如一些老師沒能很好地把握科學觀察的方法,從而影響了觀察的質量,為此,我園教研組開展了“關于幼兒觀察記錄的園本教研”,提高教師觀察孩子、分析孩子的能力。
   
  一、集體探討,發現問題 
   
  教研組隨機展示10份觀察記錄,組織教師進行分析討論,發現了存在的問題:
   
  1.觀察受主觀性影響。有的觀察記錄過多地表達了教師對孩子的主觀印象,記錄的不是孩子的完整行為、語言,而是孩子某個動作或一句話,再加上教師主觀的評價。例如:她各方面都有了明顯的進步,積極性、主動性也大了很多,今天中午,她吃完了所有的飯菜,而且是前幾個吃完的呢!為此,我毫不猶豫地獎給了她一顆五角星。這樣的記錄無疑只是老師粗略的主觀印象。
   
  2.觀察不夠仔細。沒內容可記錄,這是教師普遍存在的問題。在討論中,大家通過反思,總結出其中的原因,主要是平時沒有仔細觀察,為記錄而記錄。很多記錄都是教師的回憶,這樣的觀察記錄千篇一律,沒有價值。
   
  3.觀察的目的不明確。教師在觀察任何一次活動時,都可以獲得大量的信息,觀察者應針對觀察的目的,篩選出有價值的信息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但是有的教師目的意識不強,主要以籠統、簡單的“客觀描述”為主,讓觀察活動流于形式,失去意義。例如,一份觀察記錄上這樣記錄:“XX上課又沒有舉手發言。”可以說這是一次沒有意義的觀察,孩子為什么不舉手發言?應采取怎樣的對策?這才是教師觀察記錄的重點。
   
  4.觀察偏重于結果。在觀察記錄幼兒的活動時,教師不自覺地記錄下幼兒活動的結果,而忽略了過程。如一份觀察記錄這樣寫:“XX到美工區玩了一會兒,到了娃娃家想參與,被趕了出來。結果今天的活動區時間里,他就東擺擺、西弄弄。”教師只注意到操作的結果,對幼兒如何擺弄材料等細節卻忽視了。
   
  通過教研組的群體反思,教師們發現了問題,并學習了“怎樣對孩子進行觀察”等方法,提出了觀察什么,記錄什么,什么時候觀察等問題進行重新討論,并總結出觀察的要點,比如:戶外活動——重點觀察運動能力的發展水平、一物多玩時的創造性,和同伴的合作能力等。集體活動、區角活動——重點觀察幼兒專注的時間、探究水平、智力發展。生活活動——重點觀察行為習慣的養成。
   
  二、不斷研究,嘗試摸索
   
  經過一個月的實踐,我們針對觀察記錄又一次進行教研。這次活動,我們讓每一位教師向大家展示兩篇自己認為最優秀的觀察記錄,并對這些觀察記錄進行集體剖析。教師的思路豁然開朗,紛紛認識到,只要用心觀察孩子,該記錄的和可記錄的素材很多。
   
  1.點滴記錄:教師隨機記錄孩子在某一自然場景中表現出的有趣的、有意義的行為和語言,而這些點滴的記錄同時也是幼兒個性發展、興趣愛好、知識面廣泛與否的真實寫照,它可以以小見大。例如:今天晨間我們在玩大型玩具時,寧寧小朋友匆匆忙忙地跑到我跟前說:“老師,我學會了一個謎語,讓大家猜猜,好嗎?”“一棵小樹,五個杈杈,不長葉子,不開花兒。”寧寧流利地把謎面說完了,同伴們七嘴八舌地猜著,寧寧耐心地一遍又一遍地解釋。最后,一個孩子終于猜出來了,寧寧松了一口氣,連連夸獎同伴:“對對對;你真棒!”
   
  2.連續記錄:針對孩子某方面特點,進行連續記錄,并采取相應的教育措施。例如:XX是一名大班插班的新生,比較怕生,下面是教師的觀察記錄。
   
  記錄一:進行區角活動了,大家急不可待地選擇自己喜歡的活動。XX像往常一樣,看著同伴忙碌,不知道自己該選擇什么。老師知道他是怕生,不敢去參加這些活動,也怕同伴不歡迎。于是,主動問他想參加什么活動,他搖搖頭,當問到圖書角時,XX點頭了。于是他去看書了,過一會,老師讓他講給老師聽,發現他講得很好,于是在結束活動的時候,老師表揚了他,XX的眼神自信了很多。   
   
  記錄二:又是區角活動了,看著其他孩子早有準備地邀請同伴一起玩某個區角時,我特別注意觀察XX,看他今天會不會接受別人的邀請或主動提出要求。他先是觀察同伴的活動,遲遲沒有行動。終于,他自己走向了圖書角,我走過去和他一起看了一會,算是對他主動看書的獎勵。結束時,我又讓他為大家講書中的內容,他顯得非常高興。
   
  3.作品記錄:主要是記錄幼兒的繪畫作品、手工作品及數學課上的分類記錄練習等。教師還采用攝影、錄像的形式記錄孩子們的作品與活動,如用彩泥裝飾瓶子、各類點心盒子做的機器人、用枯樹枝和皺紙做迎春花、桃花。
   
  此外,教師們還總結出一系列觀察記錄的方法,比如隨機式的觀察記錄、敘述式的觀察記錄、原始口述式的觀察記錄等。
 
  來源:《早期教育》2007.10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