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游戲教學的實踐設計的原則
時間:2009-02-18
來源:
作者:
點擊:次
1、娛樂性與認知性相結合的原則
游戲教學的目的首先在于借助游戲的娛樂性以改變兒童對某些枯燥、乏味的傳統教學方式的厭倦心理,消除孩子的生理與心理的疲勞;使他們積極地投身到教學活動中去。能帶給游戲者愉悅的情緒是任何一種真正游戲的基本特征。有些游戲往往會伴隨著憂慮和些許害怕,如當一個兒童打算去滑一個陡峭的滑梯時。他心理會有些恐懼,但兒童依然會一滑再滑,因為這種游戲具有娛樂性質,它能給兒童帶來克服困難、贏得挑戰所產生的滿足感和愉悅感。因此即使要完成的教學任務對兒童有一定的難度,只要使教學過程能巧妙地化為兒童自身一種真正的游戲過程,兒童的愉悅感就相伴而生。
保證游戲教學的娛樂性除了要遵循游戲活動本身的基本原則和規律外,還應注意要使游戲新穎、奇特、出乎意料,這樣的性質往往使游戲教學變得更有色彩,使游戲中掌握知識的過程變得引人入勝。但如果把教學生搬硬套地套上游戲的形式,或者所采用的教學游戲單調、刻板、陳舊,那么,游戲教學雖然表面上像在利用游戲的形式,但實際上兒童無一點愉悅感,這樣的游戲教學不但不能幫助教學,反而成為組織教學的一種累贅。
但是,游戲教學的娛樂性并不是目的本身,因為游戲教學不只是讓兒童玩得投入、玩得快樂而已,它的根本目的還在于完成一定的教學任務。僅靠形式上的游戲不能使兒童獲得規定數量的知識和技能,只有根據一定的教學任務能將教學內容有機地轉化為游戲內容,才能讓學生獲得游戲體驗的同時也獲得認知的發展。
總之,游戲教學的娛樂性與認知性相結合的實質,就是游戲教學在激起并滿足兒童情感需要的同時,激起并滿足兒童的認知需要,使以情感需要等為核心的一系列非智力因素,能加強和幫助兒童的學習和發展。
2、具體活動和反省抽象相結合的原則
具體活動和反省抽象相結合的原則是指教師在組織游戲教學時既要讓兒童有具體實際的游戲活動,又要引導兒童對游戲過程和游戲結果進行總結和評價,從而幫助兒童從具體的活動對象及活動過程本身中抽象出概念、定義、原理和解決問題的辦法及規律。
具體實際的游戲活動除了指游戲在時間上的展開有始有終以外,它還有比其他活動更強的外顯行為性。皮亞杰認為游戲是使思維和行動相結合的方法,沒有積極行動的游戲,永遠是不好的游戲。行動(游戲行為)是游戲不可缺少的部分,也是吸引兒童大腦、五官、手腳、身軀等全身心投入活動之中的關鍵因素。游戲教學正是借助于游戲中豐富多樣的外顯行為來變靜態的教學為動態教學的。
因此,教師在組織游戲教學時,應切實引導兒童深入到具體實際的游戲活動中去,敦促兒童履行游戲的動作和行為,即使游戲是對觀念性的物體進行游戲性操作,教師也應引導和鼓勵兒童在操作過程中不斷地表達和交流。這樣,才能變嚴肅的內部思維活動為活潑的內部思維與外顯行為相結合的游戲活動。
但是,游戲教學不應僅僅停留于游戲活動的外顯行為,游戲活動只是教學的一個手段或環節,完整的游戲教學的組織要求教師能引導兒童對游戲過程和結果進行反省抽象。當教學內容轉化為游戲內容時,教學內容中如一個概念、定義、原理或解決問題的方法等,總是以具體的、分散的、感性的形式進入到游戲活動中去的,它們或附著于各種各樣的游戲信號物上,或隱藏于解決游戲任務的游戲過程之中,當兒童深入到游戲活動中后,常常不知不覺地就感知了、記住了、知道了它們。但是,知識的掌握、科學方法和規律的學習,總是要求兒童最終以清晰、確定、統一的形式來貯存于大腦之中。
因此,在組織游戲教學時,教師必須引導兒童對自身的游戲行為、游戲信號物、游戲過程進行反省抽象,從而幫助兒童獲得確定、清晰、統一的知識,并逐步形成系統的知識結構。
3、自由選擇和全面參與相結合的原則
自由選擇和全面參與相結合的原則是指教師在組織游戲教學時既要使兒童有自由選擇的情感,又要引導和組織全體兒童參與到規定的游戲之中,并成為游戲活動的主體。有自由選擇的情感是游戲的心理學基礎。因此,游戲教學在兒童的心目中,是把強制性和基本強制性的教學過程跟兒童在游戲中體驗的自由選擇那樣的情感結合起來。游戲教學如果沒有自由選擇的情感,只有強迫和壓抑,童就會對活動失去興趣和主動性。
但是,并不是因為游戲是以自由選擇的情感為基礎,就可以允許兒童對指定的游戲教學自己來決定參加與否,或者僅僅為了遷就某些兒童而在教學游戲中不設置任何需兒童付出努力才能克服的困難或障礙。在游戲教學中,給兒童一定的自由是為了使兒童提高選擇性和自覺性,從而促使他們全面參與的積極性,這不但不同遵守紀律沖突,相反兒童的自覺性會促使他們對理解的紀律和規則自覺地遵守。
因此,堅持自由選擇和全面參與相結合的原則,關鍵是既要給兒童在活動中以一定的自由,又要有具體措施敦促兒童去全面參與所指示的活動,措施不應是強迫性的手段,而應是游戲本身的吸引力及適當的規則和要求。教師應創造條件,把指定給兒童必須做的游戲教學轉化為兒童自主的活動。創造條件是指教師要善于使用各種方法,讓兒童對游戲教學感興趣,讓他們極大部分人都能自主自愿地選擇這個活動,從而成為游戲教學活動的主體。
4、主體互動原則
幼兒園的游戲教學是教師和幼兒的雙邊活動,兩個主體是相互依存的共同體?;佑袕V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互動是指一切物質存在物的相互作用與影響。我們通常所說的互動是相對狹義的互動,指在一定社會背景與具體情境下,人與人之間發生的各種形式、各種性質、各種程度的相互作用和影響。它既可以是人與人之間交互作用和相互影響的方式和過程,也可以指在一定情境中人們通過信息交換和行為交換所導致的相互之間心理上和行為上的改變,從而表現為一個包含互動主體、互動情境、互動過程和互動結果等要素的、動態和靜態相結合的系統。互動中的師生之間不僅僅是簡單的“主體一客體”關系,或“手段一目的”的關系,而是互為主體間的“人與人”的關系。對此,現代著名的教育哲學家馬丁.貝布爾認為,教育過程中師生雙方是主體間的“我-你”關系,而不是把雙方看作是某種物品的“我一它”關系。師生間這種“我一你”的關系,是一種互相對話、包容和共享的互動關系。首先,師生間互動的目的就是為了促進師生雙方特別是學生的學習、認知和社會性的發展。師生互動的內容、形式多圍繞這一目的及其相應的教育內容即知識、能力、社會行為和交往能力等的培養而展開。其次,師生互動發生的情境具有多樣性,它不僅發生在教育教學過程中,也廣泛發生在日常生活、交往與活動中。教師在日常生活、活動中的一言一行及其對人、事、物的態度言行對幼兒具有潛在、巨大的榜樣、示范性影響。再次,由于教師角色的特殊性,教師在幼兒心目中的特殊地位,其自覺或不自覺地流露出來的對幼兒的情感、期望與評價,直接影響學生的自我認識、社會行為、師生互動及其教育效果。幼兒常常以“老師是否喜歡我”、“老師認為我如何”作為判斷自身行為、能力和師生關系的主要依據,而且其對老師對己情感態度、與己關系的知覺明顯影響其學習態度、行為動機及其與教師的互動。正因如此,不少教師在教育實踐中十分注意自身與兒童的交往,注意自身言行,自覺利用與兒童的積極情感聯系、期望影響兒童,在積極的師生互動中更好地教育、影響兒童,促進童的發展。
互動是一種交互影響和相互作用,互動中的雙方總是基于對方的行為來作出自己的反應的。在游戲教學中,一方面,教師的行為對兒童有很大影響,兒童往往是依據教師的要求等來調整自己的行為的;另一方面,兒童的行為同樣會對教師產生很大影響,構成師生影響的雙向交互性。同時,師生間的這種雙向、交互影響不是一時的、間斷的,而是連續的、循環的,不但在互動當時對師生雙方產生較大影響,還會對其以后的互動產生影響,從而表現為一個既交互又鏈狀的循環過程。
師生互動不僅僅限于師生之間的相互作用,還對游戲教學中的其他人及其互動產生影響。從橫向來看,師生間的互動會影響其他兒童和教師與該兒童間的互動,影響教師與其他兒童、該兒童與其他兒童及其他教師的交往;從縱向來看,則會影響到以后師生雙方本身的互動及該教師和該兒童與其他兒童、其他教師間的互動,乃至影響其他兒童和教師以后與該兒童和該教師的交往。與親子互動不同,師生互動在更多的時候不是一對一的,而是一個教師與多個兒童之間的互動。
在游戲教學中,非一一對應性表現得更為突出、明顯。這既可使師生充分利用同伴學習資源,使師生間的影響具有輻射性和彌散性,提高教育的效果等,但也有可能出現教師與每位兒童間有針對性的交流不夠充分,個別學生得到的關注相對不足,一些兒童的特殊需要有可能得不到及時的滿足等。教師在教育過程中對此應有明確的意識,既注意與一組兒童的互動,同時有意識地與個別兒童保持經常性的有效的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