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師為本 提升教育教學質量
時間:2009-02-18
來源:
作者:
點擊:次
學校的質量工程能否真正收到明顯效果,教育質量能否持續提高,關鍵在于是否擁有一支高素質的教師隊伍,在于教師隊伍的素質能不能持續提高以適應教育發展的要求。
教師是學生生活學習中重要的互動者,學生的思想行為會在一定程度上以教師的道德素養為標桿。教師的言談舉止、學識修養、道德情操通過知識的傳授潛在地影響著大學生的學習和行為變化。
我國歷來就有尊師重教的傳統美德。社會對教育行業和教師職業充滿了尊重之情,學生要尊敬老師,老師要象“父母”那樣關心愛護學生,對學生負責。教師只有真正理解了“一日為師終身為父”的含義,才算真正具有了師德。只有教師人格、品格的提升,教師教學科研質量、水平的提升,才有學校辦學水平、整體實力的提升。
“高尚的師德,是對學生最生動、最具體、最深遠的教育”。胡錦濤總書記對教師師德建設的重要性作了精辟的表達。因此,要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師德要求和師德規范為切入點進行師德教育,把師德教育寓于教師業務培養之中。通過建立健全師德建設實施細則、教師道德文明規范、教師育人準則等操作性較強的制度,對教師提出明確的師德要求。廣大教師必須自尊自勵、愛崗敬業、奮發進取和志存高遠,付出教師的真情、真心、真誠,真正成為學生的益友;踐行學術規范,成為學生的嚴師;勇于創新,創優良業績,成為學生的良師;敬業、勤業、樂業,成為學生愛戴的師長。
如果單從教育過程來看,教師處于主導者的地位。教師對教育內容的選擇,對教育活動的調節、對教育過程的控制、對教育手段的改造等,都體現出教師的主導作用。但隨著教育手段的不斷創新、教育觀念的不斷更新和教育資源的不斷豐富,教師的角色定位也發生了一些實質性的變化,突出地表現在教師權威不斷弱化,教師主導地位不斷降低。知識獲取渠道的多元化,削弱了教師的專業權威。學生們可以跨越學校、城市、國界,可以在任意一個數字圖書館檢索資源,同任意一個專業權威直接對話。教師作為獲取知識主要來源的地位在逐漸喪失,擁有知識所賦有的權力也在不斷弱化。
信息化改變了教學目的、教學方式和知識的判斷標準。信息時代教育的目的不是讓學生記住多少知識,而是教他們學會如何在信息的海洋里獲取、分析、加工和利用有用信息的能力。多媒體教學方式的出現使師生雙方不受書本的局限,拓展了教學活動的物理時空。電子教案、教學演示、電子郵件、各種專業特色數據庫等等,為學生提供了廣泛獲取知識的條件,把傳統教學中的以“教”為主改變為以“學”為主。由于網絡的出現,師生之間在知識占有量上的差距正在縮小。師生之間可以平等地討論、雙向地學習,既是學習上的朋友,也是科研課題的合作伙伴。教師在教學中的主導地位正在慢慢向師生協作型轉變。青年學生對新技術、新知識的敏感,也使得師生差距進一步縮小。這些都是信息時代教師必須面對的挑戰。而要應對這一挑戰,就必須著力培育教育團隊。
在各種院校中,無論是科研還是教學都是一項系統工程。在學科細分、專業細化目前,“一支粉筆打天下”、“單槍匹馬搞科研”、教師集編寫教材、準備教案、講課、輔導答疑、批改作業等多項工作于一身已經成為過去時。在學生需求多樣化,教學內容不斷深化,教育技術信息化目前,任何一個教學系統,即使是一門課程,也會變得非常復雜,僅憑個人的力量很難駕馭。因此,教學團隊的建設就顯得十分重要。因為它能大大擴展課程帶頭人的輻射作用,有效促進課程系統的優化與人才培養質量的提高。沒有團隊,一個人的能力就變成了影響這門課教學質量和效果的關鍵因素。而一個團隊能使每個人的水平如虎添翼,在學科方向上把最好的內容帶給學生,從整體上提高育人效果。
加強教學團隊建設工作,也要求我們從“軟環境”和“硬指標”兩方面著手。所謂“軟環境”就是要求參與者具有良好的團隊協作精神,必須有領軍人物倡導下的民主精神,讓大家心情舒暢地去工作、去拼搏。當然,這種團隊軟環境氛圍的營造不是無原則的一團和氣,而是建立在對不同學科的理解、對不同學者的尊重、對多樣性包容的基礎之上的“和而不同”,是一種相互學習、相互鼓勵、相互促進的氛圍。所謂“硬指標”就是團隊的建設需要各項具體的指標參數。要根據各學科的具體情況,以系列課程或專業為建設平臺,使這種團隊具有明確的發展目標、良好的合作精神和梯隊結構。使這種團隊注重教學方法科學,教學手段先進,重視實踐性教學,引導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和創新性實驗,培養學生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教學工作中有強烈的質量意識和完整、有效、可持續改進的教學質量管理措施。
作者:西南政法大學黨委書記 張國林